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指出:“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随后介绍了山东、山西和龙门碣石以北的地理范围.但江南是何处?课文却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2.
《史记·货殖列传》是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一篇名著,它将全国分成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等几个区域,概述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特征,并详细阐述了各地的土壤、气候、物产、耕作方式、种族差异、人地关系、杜会风俗以及当地经济实力在全国的地位,分析了形成各区经济文化差异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背景。后世有不少著作,都以此为范本,论述当代的经济地理布局、人文社会风气及其变迁。管见所及,明代张瀚(1510-1593)的《松窗梦语·商贾纪》和晚近黄宾虹(1865-1955)的《新安货殖谈》①,均为其中的翘楚之作。黄宾虹系…  相似文献   

3.
对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时空分布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全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在中国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优越的自然人文条件、有利的外部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一个显著的亮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内外兼顾、外向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全面实施了对外开放战略,这是山东加速发展,走向世界、从农业大省走向经济大省的必由之路.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封闭只能落后,开放才能进步.20年来的对外开放,构筑了山东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的开放格局.无论是进出口贸易还是利用外资水平,山东均居前列.但随着外资源源不断的流入我省的同时,也加深了我省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研究》2004,(8):42-4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最近参加“泛珠三角论坛”时表示,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今年底将确定,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可能改革以往太粗的东、中、西划分方法,而以八大经济区域来取代。这八大经济区域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相似文献   

5.
碣石是个有名的地方。碣石之名见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夹右碣石,入于河”和“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前者说的是今无棣大山,后者所云即昌黎碣石。昌黎碣石有五个特点:一、它雄踞渤海北岸,河北昌黎县北,气势非凡。海拔695.1米比无棣大山高十倍多。占地300平方公里,有近百座峰峦,比无棣大山占地大750倍。此山有其标识作用。二、碣石是北方的象征,历来有不少帝王到此。三、碣石地区是山海关内外往来的必经之路。四、此地区汉后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碣石山是古今观海胜地。另外的碣石都不具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江南"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岳麓版教材大约五处涉及或间接涉及,但说法不一:(1)"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流域"。(2)"山东包括了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山西在战国属于秦地……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3)北方人口"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4)"经济重心也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5)"江西、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应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十一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健全法规,改革区域管理体制;优化格局,培育区域新增长极;深化合作,推动区域互动发展,加强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调整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碣石之名,始见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禹贡》载“碣石”一名有二处:“夹右碣石,入于河”及“太行、恒山至碣石,入于海。”笔者略述管见:虽“碣石”一名,实二地也。无棣大山《禹贡》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史记·夏本纪》云:“夹右碣石,入于海”。二者所指“碣石”为同一座山体,即今无棣大山,昔称“碣石山”。此山位于今山东无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大抵分为如下阶段:两种经济体系对峙为特征的战时向冷战的过渡性格局;两大阵营解体后,美苏争霸,三个世界形成,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开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国际经济格局发展的影响下,成为当代一大经济趋势。它的发展演变同世界经济格局一样也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   (一 )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 ,所以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 ,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从南北方向看 ,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 ,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 ,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也比较突出,呈现明显的空间格局分布。以2014年福建省67个县(市、市辖区)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县市区经济实力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依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全局Moran's I值、Local Moran's I值和Getis-Ord Gi*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2/3的县市经济表现为空间正相关,1/3县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热点区为中南部沿海县市、闽中戴云山脉中南部西侧县市两大轴状空间结构。最后探索了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以期为该省经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首府名称与简称的由来,概括起来,由以下几种情况而得名: 1、以地理位置取名。如山东、山西位于太行山以东和以西;湖南、湖北位于洞庭湖以南和以北。 2、以境内的河流、湖泊或山岭得名。如浙江、黑龙江分别以境内的钱塘江(浙江)和黑龙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象断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行政区经济、大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呈现出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打破地区经济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并将改变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同时使现有的行政区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4.
北方十省(市、自治区)职业技术教育协作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年会于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在古都西安胜利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职教战线上的各方代表,济  相似文献   

15.
当前,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中国形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区内部业已产生启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背景下,如何确立符合福建发展实际的战略定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趋势。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趋于缓和、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格局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呈高速发展状态。环境危机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如何让世界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还是中国经济发展史都在说明着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直接影响着区域位置的优劣变化。山西 ,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区域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已变得十分被动。如何在极为不利的宏观背景下绝处逢生 ,谋得一席发展之地 ,则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 ,直面现实 ,“东西逢源” ,向内挖潜 ,优化环境 ,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配角经济是山西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8.
由于长久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宋代山东是镇市分布较为密集和镇市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分布密度大致呈现为鲁西北高于鲁西南;鲁西南高于胶东半岛。山东镇市按经济类型划分,则可划分为三类:商业型镇市;地方市场型镇市;产业型镇市。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水利部北方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水利部指示,我会派出以会第一副主任亢崇仁,副主任仝琳琅、黄自强、黄河工会主席岳崇诚,设计院副院长席家治,中游治理局副局长张池阳,水文局副局长曹寿林分别为组长的七个调查组,于十月初至十一月初到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等沿黄七省(区),宣传北方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