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作讨论助动词“其”的意义及其用法,顺便对《关于古代汉语表达情态的几种方式》一文(载于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中国语文》)提出一些异议。 文言中,助动词“其”可以附加在动词(包括代替动词的代词)之前作状语(或理解为助动词与动词构成合成谓语)。并可以附上命令语气、劝勉语气。不少语法著作以为其可以表示语气,称之为语气副词。近人杨树达以为修饰动词的“其”可以表示命  相似文献   

2.
语气助词“时”在《三遂平妖传》中使用频率较高,我们参照甘肃天水方言,分析发现该词或用在“看”等表示行为的单音节动词后.表示一种尝试语气;或用于句末表示假设语气,其形式有“若……时”,“……时”。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备课中,觉得文言教材有该注而未注或注释有失误的,今不惮愚陋,试作诠释,辑录于后,供同事们参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 “不亦……乎”是文言中的一种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结构,可译为“不是……吗”。  相似文献   

6.
学生阅读古典作品,往往感到文言虚词不好理解,这是因为文言虚词变化较多,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解释。常用虚词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用得频繁,作用重要。因此在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如何区别、比较、明确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式里的表达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我集中地比较了“为”“之”“因”“且”“故”“于”“以”“而”等文言虚  相似文献   

7.
“却”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副词。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却”字出现十多次,其意义和作用有的和现代汉语表示转折语气的“却”相同;其他的虽然也都是副词,但  相似文献   

8.
“了”是助词,在汉语中它常附着于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或语气。《火烧云》一文中,“了”竟出现了22处之多,给课文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9.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是  相似文献   

10.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对助字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词,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出现了,自有文章著作以来,就有助词的用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用到了很多助词,东汉时期问世的《说文解字》,把凡是表示语气的字都解作“词”。例如:《白(育自)部》:“者,别事词也。”《j\部》:“尔,词之必然也。”《八部》:“余,语之舒也。”段玉裁注:“语,《匡谬正俗》引作词。”《兮部》:“乎,语之余也。”《关部》:“矣,语已词也。”《口部》:“哉,言之间也。”按,“言之间”和“语之间”或“词之间”意思相同,也就是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间歇的词。通过上举各例可…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注释有明显瑕疵,现列举其四。 一、“臣请完璧归赵”,教材注为:“请,动词,仅表示歉(‘谦’字之误)逊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此注有两点错误。一是矛盾。说“请”是“动词”,却又是“仅表示歉(谦)逊语气”,一个动词怎么会仅仅表示一种语气呢?显然前后矛盾。“请”字后面  相似文献   

13.
《型世言》中出现的比况助词有8个,但使用得最多的是“般”和“一般”;比况助词的意义可以表示比喻或相似,也可以表示不定判断(或推测)语气,但表示比喻或相似的情况占着绝对优势;在比况助词出现的格式中,简式和全式的比例大致相当,其中,在全式中出现的像义动词主要是“似”、“是”;比况短语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定语、补语、谓语和宾语。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其一、作语气词,主要用于句子末尾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其二、作介词,主要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于”。其三、作语素,与其它语素合起来构词。  相似文献   

15.
上通“尚”,表示劝勉、命令等语气;崇尚,尊重。《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轸将中军,胥臣佐下军,上德也。”《管子·立政》:“上完利。”《韩非子·五蠹》:“上德不厚而行武,非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里贾谊的《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配套的人教社《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答案是:①国胡以相恤?③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愚以为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献疑如下:一这三个宾语前置句不表示不定语气?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五灯会元》中的副词“都”作封闭式的调查统计研究,重点考察“都”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问题。《五灯会元》中的“都”主要表示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都”用法相近,而表程度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并出现表示主观语气的新兴用法,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在句法上,“都”常与否定词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肯定形式共现,它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结构形式多样;在语义上可指向主语、宾语、处置对象、状语、兼语。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