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左揽雀尾 右。确乳)杨式太极拳大家杨澄甫高足崔毅士演示图~~~~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应运而生。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套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式,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套路,是以上世纪30年代杨澄甫宗师在北京所传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及68式传统杨式太极剑为蓝本,依据杨澄甫入门弟子崔毅士前辈所传套路由其嫡孙崔仲三先生编创,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系列套路练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4.
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我的祖父崔毅士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依据传统杨式108式的套路所进行的精缩版。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6.
王嘉林 《武当》2014,(12):32-32
2014年9月25日,是杨式太极拳嫡传宗师傅钟文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日。傅钟文恩师曾任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太极拳社社长。傅钟文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深得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真传,对杨澄甫先师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拳架的演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近代太极名家陈微明先生所称赞的"太极拳正宗"。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7,(6):I0001-I0001
编创者张勇涛,1943年出生,祖籍河北任县,是第四代杨式太极拳大家崔毅士的外孙,杨式太极拳传人,中国武术七段。现任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北京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兼任北京市老年体协太极拳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相似文献   

8.
严翰秀 《武当》2011,(3):29-32
据资料记载,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在上海传拳时曾经将杨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传给了叶大密,后来这个式子逐渐演变成了无极式气功。蔡松芳先生得到叶大密老师的传授,数十年练习无极式气功,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出版了《无极式气功——太极拳的基本功》一书。澳门何智新先生慕名向蔡先生学习无极式气功,是澳门无极式气功的传人。何先生在回归前的澳门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澄甫太极拳最终定型稿,是杨澄甫最终亲自核定的著作。自从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前,眉批说有误之后,也有人提出《太极拳体用全书》多处有误,直至今日(还有拳友提出质疑)尤有如是说。诚然,《太极拳体用全书》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人工检字排版,拍照筹划不易,遗留下某些历史性误植和错误,但我们不能否定《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体准确性,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圭臬,它是当之无愧的,是杨澄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拳术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0.
魏坤梁 《武当》2023,(1):21-22
<正>(接上期)六、为什么发生传承错误杨澄甫先生有的传人所传承于杨澄甫先生的这个揽雀尾掤与杨澄甫先生书中所述既不一致,还违反了太极拳理法而练用不符,开启了以讹传讹。其实,现在传播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套路这样的有错误的拳式还是不少的。由此可见,现在有的人认为杨澄甫先生所有传人相互不同的套路练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优差对错之分而称之为“一人一太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也是有必要探究的,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11.
张玉华 《武当》2003,(11):30-31
杨禄躔先生是清朝晚期武功卓著的太极拳大师,当时被称之为“杨无敌”。杨先生生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故于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享年75岁。杨先生过世几十年之后,杨先生的第三代人杨澄甫继续传授太极拳术,于是有了“杨式太极”之称谓。然而,杨澄甫的“杨氏太极拳”和祖父禄躔先生的太极拳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有  相似文献   

12.
若愚 《武当》2008,(2):I0001-I0001
金松杨氏太极拳培训研究中心(简称金松中心)建于1988年。创建人松绪金先生,1933年生于北京,满族,幼年好武。师从杨健侯之弟子金锡武(满族,1881-1963年)老师习老架杨氏太极拳、械、散手;从杨澄甫之弟子崔毅士(1892—1970年)老师习杨澄甫式大架太极拳、械、推手;从杨少侯之弟子吴图南(蒙族,乌拉布,1884-1989年)老师习杨氏太极拳小架。  相似文献   

13.
王继振  刘羽羽 《武当》2014,(9):62-63
2014年4月,《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这是不争的事实,说的在理,强调的有说服力。褚桂亭先辈谈到,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要求他们周身放松,身正体顺,目光平视前方,步稳,含齿颈上顶,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杨澄甫先生根据祖传家学,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阐述很详细。这篇文章首先发表在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一书中(1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以后有关书籍多有转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篇口述的论文不但被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奉为经典性论说,而且也受到其他各流派太极拳学者的普遍重视。这显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出于对“武术权威”的迷信,而是因为这篇言简意赅的论述,包含着杨氏祖孙三代长期锻炼和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殷光远 《武当》2006,(9):19-20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其主要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会。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几个“上下相随”,笔者有如下的粗浅体悟。一、单鞭一势的上下相随。在杨氏传统套路中,单鞭在一段有1个,二段有2个,三段有6个,而二、三段又各有1个斜单  相似文献   

16.
<正>太极拳运动以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开合有序、松柔连贯、刚柔并济、虚实分清、步如猫行等为主要特点。其中做到虚实分清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讲:“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这充分说明了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虚实分清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虚实分清要在套路中充分体现。其实练习太极拳套路的全过程都是在虚实转换当中来完成的。能分清虚实,才能做到周身轻灵。太极拳动作要求是上身立身中正而下身在屈腿下蹲的情况下进行的,如身体的重心坐于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为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  相似文献   

18.
陈雄 《武当》2012,(4):27-29
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尽,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我老师澄甫先生不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尽,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相似文献   

19.
七﹁哪姗画训珊毖8.臼礼仍.。工儿 娜洲淞画训珍留的.。O”囚0.卜O头 肆日姗昧剑婿毖忍.:共均.茗品 砷刊姗画圳珍貂哪.。。二8.。。”工 肆工淞画训珍留6.霭0.霭八侧踌娜次工︶娜。哪姗昧刹婿留山.胃?岔 肆呻淞圃细婿毖洲.。哪乙工邸.卜们”臼 娜工姗画训份留1.男乙工娜.昆”男 娜瑞淞畴书姗貂臼.馨”日闪.卜O“出 碎N姗圃训姗留凶.。T;囚.。工“哪八州抽讯.日︶邵.仍淞昧书扮器。 8.卜山鸽们。,0二哪︵州扮留日︶砰招姆毗刹珍留公.拐共囚。霭共 砰助姗画创珍留因.卜的二卜.拐二 娜粗姗瞬创母留工哪.留与。.谓“州八侧扮肺.如州︶邻忿姗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2007,(7):I0001-I0001
2007年5月25日.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在浙江舟山隆重举行了拳社成立75周年暨太极大家吴英华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来自美国、英国、荷兰、波兰、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的100多位吴英华.马岳梁先生的弟子和代表参加了大会。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马海龙主持大会。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致辞祝贺。杨式太极拳著名传人杨振铎、陈式太极拳著名传人陈正雷之子陈斌都到会祝贺并展示了精彩拳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