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璐 《新读写》2010,(4):10-10
《京华烟云》显然是本翻开便合不上的书,至少我就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林语堂的女儿评《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于是,整本书显得流畅并极具感染力,将我拉入小说所描写的那个特定的年代。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 居法国时创作的英文版小说。邀请郁达夫翻 译此书,他仅翻译了部分即遇害。今畅销全国 的《京华烟云》为张振玉所翻译,另有郁飞翻 译的《瞬息京华》和林语堂之女推荐译本……  相似文献   

3.
张莹莹 《海外英语》2013,(5X):170-171
《京华烟云》作为林语堂最有影响力的长篇英文小说,成功得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人,并且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该文拟从《京华烟云》的自译性出发,以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翻译研究视角分析林语堂在创作这部著作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小说的最高成就之作,他以史诗的规模向我们细述了20世纪前期三四十年间北京城内三个富贵之家的兴衰变幻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书中所渗透着浓厚的悲剧意蕴和快乐哲学则是作者独特的人生哲学的深层表现。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是林语堂最为钟爱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既各自独立,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化取向代表了林语堂心目中的理想人生模式。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影响有目共睹,但二者本质的不同又使《京华烟云》独立于《红楼梦》的光辉之外,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暗香和香菱这一组人物形象的对比,从人物的出场、救星以及结局的安排等三个方面论述《红楼梦》对《京华烟云》的典范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超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而蕴含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现象。{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的一部代表作,在中译版中,后人普遍忠于张振玉所译版本《京华烟云》。而在整篇小说中,姚木兰的形象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现今为止,从语用学角度赏析《京华烟云》人物形象的著作并不多见,因此,鉴于本书和所刻画人物的影响性,本文尝试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分析《京华烟云》中的语言,尤其是主人公姚木兰的会话语言,同时帮助读者更深刻认识木兰形象,剖析其典型个性的刻画,以此来揭示其广受大众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京华烟云》是一部以道家精神与少许西方文化为补充,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建立的封建大家族兴衰演变的小说。对于这个家族中女性形象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创造了一个《京华烟云》时代的女性。她们无论是受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的影响,还是受到庄子伟大的道家理论的熏陶,她们都是在演义着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在于家、于国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勇敢,和对于人生精辟的领悟。  相似文献   

11.
从姚木兰的形象看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性形象——姚木兰。通过对姚木兰的婚姻与爱情的分析来阐释林语堂的悲剧意识和快乐哲学,即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虚妄的,但他又始终把个体的快乐和幸福追求当成人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Momentin Peking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最普及的当属台湾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总体上来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很好的译本,受到专家、学者、读者的追捧。但是通过对比阅读《京华烟云》原著及张振玉版译作,发现在张译本中存在不少误译。本文从粗心大意的误译,用词不准确,理解错误等方面来分析这些误译,并试着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京华烟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诞生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里 ,林语堂塑造了几十个人物 ,讲述了近百个故事 ,驾驭了近七十年的历史风云。读罢《京华烟云》 ,我感到它自然 ,宛若我们周遭的朋友 ,在聊天 ,在品茗 ,亦或去泰山、西山 ;它洒脱而和谐 ,那一个个传奇式的故事 ,那一篇篇精美的散文 ,连同一次次令人愉悦的诙谐 ,一朵朵芬芳惹人的笑靥 ,仅用一两根思想的“丝线” ,便绣成了一幅和谐的整体的美。然而 ,所有这些又都不足为《京华烟云》的最主要特色 ,它最大的特点还应是凝聚在它字里行间的林语堂的哲学、林语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1939年秋季林语堂完成了第一部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并在美国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在出版后的十年间,仅在美国便销售二十五万部.也许因为《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美国用英语写成,并在美国出版的缘故,这部五十年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品.国内的读者却十分陌生.《京华烟云》是一部由三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林语堂自己说他写这本书的动机是:“即系纪念前线兵士.此书系以大战收场,暴露日人残行贩毒走私和奸淫杀戮,小说人人之深,较论文远甚.”此书动笔于法国,定稿于美国.1940年,第一个中译本在上海出版.这部洋洋七十余万言的巨著是一部富有民族意识、伸张正义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全书分为《道家的女儿》、《庭院的悲剧》、《秋之歌》三部.故事情节以居于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达九十多个:高层的有清朝皇室的太后皇帝、民国政府的总统总理、北洋军阀的狗肉将军、北京文化界的名流,中层的  相似文献   

15.
马雯娜 《文教资料》2011,(26):11-12
本文从家庭教育、品行修为、处理感情婚姻的方式、民族大义等方面着力分析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牛素云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史上,林语堂是着眼于东西文化综合,主张以道家救世界,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的“东方哲人”。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便是他在综合东西文化的同时,探讨弘扬道家哲学,寻求理想自我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英文长篇小说处女作、成名作,然而历来对其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它是一部描写日常生活的家族小说或者说文化小说。家族的意象化强调、近情的日常态度描写和习俗的反复插叙等特点体现出作家本人对以家族精神为本性的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想象,小说因而具有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谢辉 《海外英语》2012,(15):189-190
以前的研究者多从文学文本视角研究《京华烟云》里的文化因素,而该文将小说视为文化文本,研究作家如何将其欲传播的各种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分配到小说的时间结构中,从而揭示作家融入在时间符号中的不同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以前的研究者多从文学文本视角研究《京华烟云》里的文化因素,而该文将小说视为文化文本,研究作家如何将其欲传播的各种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分配到小说的时间结构中,从而揭示作家融入在时间符号中的不同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