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鲁  崔健东 《传媒》2016,(9):88-89
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凭借简约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引爆了新的“注意力经济”。包括“拍客”“播客”“网络视频”“手机电影”等形态在内的微电影,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快餐化以及自我实现等的心理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对其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媒体融合理念而形成的发展创作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以来,随着《一触即发》、《再一次心跳》等作品的成功,微电影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微电影借助自身的"微"优势及电影特有的情感体验模式,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喜欢。各种微电影节的相继举办,又给微电影创作创造了更佳氛围,尤其为高校影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影视院校纷纷探索两者结合的理想途径,以期对学生素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一、微电影的繁荣微电影是微时代的产物,它用自己丰富的形式承载这个时代多样的需求,参与社会的分工。微电影节的出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借助网络视频平台和手机终端,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不着痕迹地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大众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广告的呈现形式与投放方式也日益多样,微电影植入式广告作为电影和广告两项艺术的结合而博得制作方及广告商的共同青睐.本文试图对微电影作为植入式广告载体的优势进行探究,通过案例研究其运作模式,并反思这类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构图本身具有一种强烈的表达能力,它有助于帮助观众感受被表现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直接从画面的外在形式上获得情感信息,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摄像师在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过程当中,需要有自身画面创作意识的全程参与,从而能够准确有力地传达出拍摄者的各种情感。  相似文献   

5.
林文强 《视听》2016,(7):66-67
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是跟随着网络微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种电影形式。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遵循传统电影的拍摄规矩,入门限制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摄影技法,能够深化人物情感,有力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本文阐释了微电影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摄影技法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对于微电影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于微电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心理学方面,运用心理学原理探析微电影,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微电影受众对微电影的心理解读方式,还可以了解微电影在心理学层面上的流行原因,以便于促进微电影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中国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已经成为"微时代"重要标签之一,其以短、快、精、互动性强、平民视角的特点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符合了当前大众的心理需求。微电影在创造文化产品、传播大众文化的同时,也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在微电影风起云涌的大潮之中,江西省的广大影视工作者也是弄潮儿。2014年5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12,(9):73
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微电影具有微播出平台、微规模投资、微制作周期、微时放映的"四微"特征。因其成本低,成为各大门户和视频网站纷纷进军的领域;因其免费、灵活、短小精悍的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收视心理,得到了年轻观众的青睐;因其能将产品功能和品牌理念与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得到了众多广告主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常疌 《声屏世界》2022,(3):75-76,85
近年来,微电影与广告结合的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广告类型.微电影广告在艺术文本上有着不同于传统广告的特征,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电影广告逐渐走向多元化,广告的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法以及广告与故事的融合形式几个方面来分析微电影广告的创作手法与传播效果,探讨如何才能运用好微电影...  相似文献   

10.
浅谈微电影     
微电影是一种新型网络媒体形态。虽然它的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网络传播与影视制作技术发展、社会大众以及商业化的需求促进了微电影的发展。微电影凭借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受到众多观众和业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都市家庭情感剧在各大电视台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不少剧都叫好又叫座,在都市家庭情感剧热播的背后,除了电视剧本身精良的制作水准外,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呢?本文尝试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探讨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现象,这类剧集除了给观众提供了娱乐性的功能外,还满足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曝光效应让观众更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而移情现象让观众更容易入戏,伦理补偿心理使得观众在喜欢收看这类电视剧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通过了解受众的这些心理特征,我们发现都市家庭情感剧的热播具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蔡萌萌 《采.写.编》2020,(1):177-179,188
近年来,微电影广告以其强大的传播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微电影广告在叙事上构思精巧,观赏性高,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在情感表达上温暖细腻,润物细无声;在传播方式上利用明星效应,以网络传播为主。本文对2019年金投赏商业创意奖金奖作品--欧莱雅紫熨斗眼霜的微电影广告《时间雕刻师》的分析,可以清晰看出微电影广告的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老男孩》的上映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电影快餐”也引起了新的讨论。微电影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未来电影市场的影响又有哪些?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2012,(1):19-19
点评:自2010年中影集团推出的首部微电影《老男孩》成功盈利之后,2011年成为微电影元年,充斥在网络上的各类微电影达50余部,有的点击率超过千万。浙江台尝试自制微剧《卧底超模》,开了电视媒体自制微剧的先河。从网络微电影形式演变而来的电视微剧,制作周期、播出时长等都比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剧要短,投资成本相对较小,是电视台应对“限娱令”、“限广令”的有效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5.
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是生活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家”具有“根”的意义,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也是人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历来重视亲情关系,家庭和睦的观念深深扎根在国人心中。当下的电视广告常常试图运用家庭情感,以融洽的气氛、浓浓的深情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相似文献   

16.
钱高燕 《视听界》2008,(1):92-93
以讲故事作为栏目剧的主导形式,尽管在画面表现元素上简单了些,但主观视角的“我”的介入,拉近了和观众的心理距离,也利于观众对“他”进行对位的审视和评判。  相似文献   

17.
把握好观众的收视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冬 《新闻爱好者》2010,(10):124-124
电视节目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适应观众的需求,适应市场的需要。节目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受众的收视心理,内容和形式的适应能力不强,就没有受众,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在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上有各省的卫视、央视卫星覆盖,下有网络有线传输的夹缝中,地方台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观众的收视心理,紧扣观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付亚龙 《传媒》2016,(4):19-21
艺恩研究在2012年曾发布过《中国微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开篇指出,微电影基本可以定义为专门运用于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长” “微成本”和“微屏放映”的电影视频短片,形式上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微电影的这些系统性属性仍然未变,如网络传播、 “微屏”放映、大众参与性与娱乐互动性强,等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电影所处的大行业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基于此,微电影凭借天然属性优势也衍生出四大连接趋势.同时,2015年国内院线电影行业的狂飙突进也给微电影带来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亦男 《新闻世界》2013,(7):277-279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大发展,微电影成为一个新兴的传播产业,微电影有着电影般细腻的画面效果又依托着传播广泛的网络为载体,已然成为电影艺术中一朵奇葩。本文以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微电影作为切入点,将微电影中的色彩与光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求光线与色彩对观众心理影响的重要意义,对微电影的研究和制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莹 《传媒》2015,(5):39-41
公益微电影的平民化和现实性使得其与当下社会的关联非常紧密,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焦点、热点话题都能成为微电影创作的素材,从而使“微电影在传播形态上实现了从个体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成为一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表达的个性化影像载体”.那些在网上有着良好口碑的公益微电影,大都超越了人们对公益的刻板印象,涵盖了“从家庭亲情到社区互助,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情感文化的方方面面”.尽管目前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形势喜人,佳作频现,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公益微电影的艺术质量和传播效果,理应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