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不良行为都是一种因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当一个两岁的孩子第一次用调侃的口吻称呼“臭爸爸”时,作为父母除了惊讶、嘻笑之外,一般不会去纠正他,这无疑就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强化氛围,一次两次地,孩子喊“臭爸爸”就渐渐成了习惯。当父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不良行为时,矫正已是不容易的事了。实在不行,就以“打”来解决,这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实在难以搞清不久前受鼓励的行为怎么很快成了受惩罚的行为。对年幼儿童不良行为更多的注意(包括  相似文献   

2.
少用否定句     
<正>几乎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他们就生活在各种暗示中。大多数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善于鼓励孩子的,也常常给予积极暗示"你会画得越来越好的""你肯定能抓到皮球"。但实际上,家长一不小心就会给予孩子各种消极暗示"你爬不上去的""你肯定洗不干净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消极暗示极有可能比积极暗示还多。同样,在教室里的各种暗示也一直都"生生不息"。孩子们很少能够有力量自我暗示,他们得到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环境中,会无时无刻被这个环境所“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不知不觉中学习.所以成人的暗示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孩子,甚至成为孩子的学习目标,而这些暗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幼儿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之消极的暗示消除孩子的积极行为.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存在着暗示行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影响幼儿的行为,根据幼儿不同的发育阶段给予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就会使幼儿有意或无意的做出各种反应,在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一,当孩子出现一个不良行为的时候,立刻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态度。孩子的玩具找不到了,就哭、闹、大声喊叫,那些不善于训练孩子行为的家长,此时往往跟着孩子着急,翻箱倒柜地帮孩子找玩具。他们以为,只要玩具找到了,孩子就不闹了。家长此时的行为,实际上强化了孩子在找玩具时的哭、闹、大声喊叫行为。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哭、闹、大声喊叫,爸爸妈妈就会帮助我找。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他就会以同样方式对父母“下命令”,而且变本加  相似文献   

5.
王成刚 《教育导刊》2006,(10):54-55
很多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需要奖励或者鼓励,而孩子又不应当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可是孩子一旦出现了不良的行为,父母往往不能采取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该行为的处理方法,反而采取一些不当的、非理智性的方法,例如与孩子争执,威胁孩子,甚至挖苦讽刺。这些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会变得极端退缩或者更加具有攻击性和好斗性。那么,父母应如何对待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制止和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呢?一、积极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强化理论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本月热荐     
《父母必读》2012,(2):94
《接纳孩子》孩子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100%无条件的接纳。如果孩子能够确认,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父母都一成不变地爱着他,那么他就获得了最牢固的安全感;如果孩子能够确认,父母永远鼓励他自由地探索世界,接纳他的独立性,支持他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他就获得了最坚实的自信心。这是所有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一生享用不尽。  相似文献   

7.
正为人父母者都知道,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周岁前后,就能学会站,再过一段时间扶着床边就能慢慢学会走路。这时,聪明的父母都会适时地在离床边不远的地方放一样好玩的、能吸引孩子的玩具,当孩子发现"新大陆",但遇到伸手又够不着、爬过去拿父母又不许的情况,就会下意识地迈出他人生的第一步。几天后,家长再在更远的地方放几样玩具,引导孩子走更远路获得更多的玩具……在这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孩子都会惹父母生气,这是孩子了解哪些是行为界线以及当他超越行为界线时,父母会怎样对待的一个途径。一岁的孩子就会通过做惹父母生气的事情来获得这种经验。孩子正是从惹人生气开始了解你控制他的能力,了解周围世界的。许多父母自找麻烦,对孩子的活动规定了许多禁令。孩子要不违背这些禁令,只有原地不动。这反而引起了孩子的招惹行为。  相似文献   

9.
玉洁 《宁夏教育》2009,(4):78-78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当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感到他得不到理解。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时,他才会觉得受到了重视,他的行为才会良好,因为孩子生活在感觉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0.
孩子出生之后,父母仿佛重新经历一次生命之旅。父母应该对孩子负责,这是最重要的。要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要让他感到幸福、快乐,要为他将来适应社会打好基础……合格的好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父母做出了率直的榜样,孩子就会诚实;父母用爱环绕着他们,孩子就会去爱;父母善于谅解,孩子就会宽容;父母用微笑对待生活,孩子就会满怀欣慰;父母勇敢地面对挫折,孩子就能学会顽强地去生活……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做父母也一样需要你用心去学习、去感悟。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如何…  相似文献   

11.
沉默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年幼的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诸如恶作剧、说脏话等,这实际上并不代表孩子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出现的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呵斥孩子、严厉地批评孩子,这样,无疑给孩子一个负面强化的信号。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一门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惩罚手段五花八门。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屁股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3.
积极的情绪记忆会使人变得乐观、自信、开朗和豁达,而消极的情绪记忆则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记忆呢?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能使孩子产生愉快安全的体验;相反,一个充满压抑和吵闹、缺乏温暖和亲情的家庭,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家长为孩子着想,就应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2.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恐怖邪恶的影视节目和图书。当孩子出现害怕不安时,家长要及时地给予爱抚和安慰,排除消极的情绪记忆。3.当孩子对黑暗、灾难…  相似文献   

14.
爱是什么?是给予和索取?不对,是一份尊严,孩子需要一份有尊严的爱。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老师,深感国内给予教育体制培养的孩子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给予。孩子只求别人能给自己多少,却忽视了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给予教育下,长辈给予孩子的是一种溺爱,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一旦得不到他人的关爱,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存发展,给孩子一份有尊严的爱。  相似文献   

15.
高考是孩子成长中要经历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父母应该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力给孩子以支持.父母自身的心态是影响孩子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心态良好,就会把乐观、自信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给他们一种积极、正面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学习.相反,如果父母心态不好,就会把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对他们的学习、心理造成干扰.因此,孩子进入高三以后,父母要重视自身心态的调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和高考.那么,面对高考,父母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父母要明确能为孩子做什么.只要父母能够清楚地知道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什么时候提供帮助,并经常检视所提供帮助的质量及有效性,专注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然就会心平气和了.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6,(9):40-41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7.
第13招给予孩子恰当的爱。无论孩子多么淘气,都要使他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被父母接受的。家庭应该成为爱和可依赖的港湾。孩子应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即使没有打扫房间、学习成绩不太好等,父母仍然爱他。作为父母,想要表达爱又要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善于发现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并把自己的希望告诉孩子。  相似文献   

18.
孩子刚能蹒跚走路,便迫不及待地挣脱父母的怀抱,想独立地探究世界。对此,有的父母担忧孩子摔交而不敢放手,每当孩子摔交,便担心孩子是否摔伤,自责自己照顾不周。他们或整日抱着孩子不让他下地,或紧紧拉住孩子不让他自由奔跑,或面对摔交的孩子手忙脚乱,大呼小叫,甚或连骂带哄,喋喋不休。这是一种溺爱的表现,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六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会不断挺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谎、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刚,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  相似文献   

20.
新闻月评     
法官妈妈尚秀云提醒:10种不良行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8日讯尚秀云从事少年刑事审判19年,审判过832个失足的孩子。在《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中,她告诉家长,特别要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以下的10种行为,因为它们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先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