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尚立和 《钓鱼》2005,(11):26-27
笔者认真拜读了《钓鱼》杂志2005年第7期刊登的王现峰先生《俺也说说鱼漂尾》的文章。王先生在文章中以配重和漂尾自重阐述的某些观点,笔者持否定态度。今与王先生及各位钓友探讨。  相似文献   

2.
看了《中国钓鱼》2004年第十期46页刊登的安徽霍县钓友陈猛写的《也议“剩余浮力”》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又看了四川钓友张铨写的《“剩余浮力”不是浮力》(以下简称“张文”),(见《中国钓鱼》2004年第二期第47页)对于其中的观点也想谈一些粗浅见解,在这里再议一议。  相似文献   

3.
张铨 《钓鱼》2006,(21):20-20
2005年《钓鱼》第7期上发表了王现峰先生的文章《俺也说说浮标尾》.针对我前期的观点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作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反复拜读之后,我注意到王先生疏忽了一个重要问题.现指出来以便进一步切磋。在《俺也说说浮标尾》一文中王先生有的观点和我是基本相同的.例如.都认为同样大的乒乓球和实心木球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是完全相等的等。  相似文献   

4.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8,(17):26-27
福州张铨先生发表在《钓鱼》杂志2008年4月上期的《认识灵钝好钓鱼》(以下称《认识》)文章,是继《为何口动漂的主要漂相是下顿——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一》(以下简称《之一》见《钓鱼》2007年17期),《子线及钩饵状态决定钓组灵敏度——兼评盲区论错误原因之二》(见《钓鱼》2007第18期)两篇文章后又一篇否定盲区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史为林 《钓鱼》2008,(1):20-22
《钓鱼》2007第19期上发表了文风钓友的文章《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下)》(以下简称《量文下》),对文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和分析方法笔者不敢苟同,现谈几点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7.
陈中春 《钓鱼》2007,(1X):29-30
细细研读《钓鱼》2006年第24期江苏钓友郁文生《走出冬钓的误区》(以下简称《冬》一文之后,笔者对文章的提法和某些认识,持不同观点,借《钓鱼》这块学习平台,想和郁钓友聊聊,相互切磋。  相似文献   

8.
柳树仁 《钓鱼》2005,(10):22-22
针对《钓鱼》杂志2004年第17期拙文《推倒灵与钝的围城——需要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建国先生写了《调灵调钝是基础》(见《钓鱼》杂志2005年第2期),提出很多问题同我商榷。为了深入探讨钓技,共同提高认识,我直抒已见,算是一个回答。  相似文献   

9.
尚立和 《钓鱼》2006,(16):14-15
《钓鱼》2006年第10期发表的《两种标尖的区别》(以下简称《标尖》)一文中关于空心标尖“具有一定浮力”,能“产生浮力”等观点,笔者认为是错误的;以这种观点为依据讲述的钓鱼过程中能出现的某些现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今谈谈个人的愚见,借杂志的平台与各位钓友探讨,旨在辩明事理,澄清事实。  相似文献   

10.
王现锋 《钓鱼》2005,(21):35-35
9月18日当我拿到《钓鱼》第18期,正是下午6点多钟了,拿到书翻开目录,发现有两篇论标尾钓文章,翻到一看,是针对我在14期《钓鱼》上发表的那个实验来说的,不由一愣,上次那实验做得好好的怎么会错?可有两位老师同时提出疑问我该再试一下,边走边想。  相似文献   

11.
尚立和 《垂钓》2006,6(9):4-5
《垂钓》2005年第八期刊登了《一个野钓者的浮标观》(以下简称“观”),笔者拜读了多遍。文中对“渔翁”5号实心尾浮标做了详细介绍,对在有风天和走水环境下如何调标、如何观标以及鲤鱼咬钩的鱼讯都做了精辟的讲解,笔者很受启发。但对文中的某些论述笔者持否定态度,今提出来与“观”商榷,也与广大钓友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在《钓鱼》杂志今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以下简称《误区》)的文章,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最近,福建钓友王成撰文与我探讨《误区》中的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见《钓鱼》杂志今年第14期,题为《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我首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他的积极参与。我始终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不断“争鸣”的过程,就是向真理逼近的过程,有关钓鱼方面的理论也不例外。唯有如此,我国的钓鱼运动(包括竞技钓鱼在内),才能在科学的理论指引下迈上更加正规、更…  相似文献   

13.
《钓鱼》2007,(21)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  相似文献   

14.
史为林 《钓鱼》2008,(24):20-21
《钓鱼》杂志08年第10期登载了文风钓友的文章《量化调漂分析》(以下简称《析文》),回答了笔者及其他钓友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原《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以下简称《量文》)(2007第18期)使用的量化公式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可以明显地看出文钓友是诚恳的,并且相邀笔者及诸钓友群策群力,对量化分析公式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批评和验证,以便给出一个圆满而合理的解释。我被文钓友的诚意所感动,盛情难却,应其所邀,不得不埋下头未再次研读文钓友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钓鱼》2007,(2)
细细研读《钓鱼》2006年第24期江苏钓友郁文生《走出冬钓的误区》(以下简称《冬》)一文之后,笔者对文章的提法和某些认识,持不同观点,借《钓鱼》这块学习平台,想和郁钓友聊聊,相互切磋。  相似文献   

16.
衣善新 《钓鱼》2006,(24):13-15
《悬坠钓鲤鱼上钩率低》(见《钓鱼》2006第二期,以下简称《悬》文)见刊以来,先后有四、五个钓友著文表示了不同看法。令人遗憾的是,《悬》文作者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观点,反而又写出了一篇《尊重他人旨在提高》(见《钓鱼》2006第18期)的文章,对自己的看法再度辩解。细读《悬》文作者的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悬》文作者的错误,不在于如何认识鲤鱼  相似文献   

17.
籍英志钓友的《论钓点囿区 说调漂新法》(见《中国钓鱼》1999年第八期至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新法》)提出了调漂的新论点。本人读后,有些不敢苟同。谈些看法,就教于籍钓友。  相似文献   

18.
拜读2010年第9期《体育教学》中的《皮筋助推球成绩提高不用愁》(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感触颇多,首先被杨柳叶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的精神所感动,但笔者也对文中的两个观点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19.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20.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