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1日凌晨5点多钟,我们参加国庆庆典报道的记者就整装出发了。这天,我的采访位置被指定在天安门广场西临时观礼台1台,主要任务是对群众游行队伍进行滚动式报道。西临时观礼台在西观礼台前,1台又在西临时观礼台最东侧,从这里能够清晰地看到从东方迎面走来的部队方阵和群众游行队伍。 我找到采访位置,这时才发现1台是记者区。虽然还不到早晨7点,但那里已站满了上百名中外记者。香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为了抢到理想机位,凌晨一点多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天安门事件”十周年前夕,我去采访当时的风云人物王立山,他是“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一诗的作者。交谈中,我发现他总是搪塞,不肯多说。于是,我准备和他东拉西扯,想在闲  相似文献   

3.
若想做一名称职的通讯员,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1、好奇心。在我们的周围,每日每时都发生着大量的新鲜事物,有的人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却能从中发现新意,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 1994年夏季的一个晚上,我路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便采访了广场上放风筝的人、行人和在广场附近摆摊的售货员。晚上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是近一二年才有的。放风筝的人说,夏天在家里太热,来广场一是乘凉,二是开心。一位老人还告诉我个秘密”广场上晚上没有蚊子。我把这些写成一篇稿子,题目是《京城暑夜新去处,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稿件发出后,因选材新,向海外转发了。事后有人对我说:“我天天路过天安门广场,也看到晚上有人放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学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战略性准备,即平时准备;一部分是战术性准备,即临时准备。我认为,了解、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应当是战术性准备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基本情况包括采访对象性别、身份、大致年龄、事迹简况以及各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内吝,等等。在这方面,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当属典范。我在新闻采访实践中亦积极效仿,获益匪浅。1989年6月,我与一位同仁为一起发生在合肥公共汽车上的歹徒偷窃行凶案前去采访合肥市公交公司党委书记毛德胜。采访前,我们  相似文献   

5.
9月29日起,我有幸作为劳模代表参加为期三天的国庆系列庆祝活动: 9月29日晚,走进人民大会堂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聆听了国庆65周年《美丽中国光荣梦想》音乐会; 第二天清晨,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为革命先烈敬献鲜花; 晚上,又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大厅参加了国务院举行的国庆招待会; 10月1日清晨,又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登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了举世瞩目的升旗仪式;观礼结束后,我们一行人来到朝阳公园参加了国庆65周年游园会.  相似文献   

6.
(一)十比一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认真调查之后(不是之前)进行的采访几乎总是更有成果。《总统之死》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回忆说,“我第一次采访肯尼迪总统时,事先规定我可以和他谈十分钟。而实际上采访持续了三个半小时。这次采访激动人心,并引出了日后的多次会见。”总统为何如此慷慨大度?调查使然。曼彻斯特解释说,“我认为事前准备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这样的人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随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  相似文献   

7.
周玉静 《大观周刊》2011,(44):20-20
新闻采访技巧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对于整,个新闻采访来说都十分重要。本文从采访的前的准备工作、采访中的交流与记录以及采访后的验证求实这几方面对新闻采访的技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9.
刘爽 《声屏世界》2011,(10):55-55
行前有准备 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相似文献   

10.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越深入越感觉到这样的题材十分少见和难得,所以从开始采访到后来写作成文,我都是非常认真细致的。当获奖的消息传来后,我并不感到十分意外。精品得来并不容易,它只垂青于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1.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新闻报道。因此,采访在整个新闻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广大新闻初学者来说,要想在报道上做出突出成绩,就必须在采访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和研究新闻采访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先说一个具体例子:十年前我在新华日报驻淮  相似文献   

13.
近日,“反对邪教 崇尚文明”展览在京展出,又一次勾起了我四次采访“法轮功”练习者的经历。 今年1月23日下午,7名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的“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点火自焚,我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摄影报道。随后对刘思影的几次采访,至今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望见西侧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40年前采访这一建筑工程的情景。1959年,新中国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迎接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国庆10周年,党中央作出加快首都城市建设的重要决定。具体的是扩展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以及建成著  相似文献   

15.
在机场的咖啡厅,又见到了昕。上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我是在后台采访的时候见到昕和沁的。那天是那场大型歌舞剧的最后一次试演,听和沁都在后台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1980年,法拉奇来北京采访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在采访中,他们在一个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法拉奇对邓小平说,她不喜欢天安门广场上的那几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因为他们是东方灾难的思想之源和行动的始作俑者,尤其是后者,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采访往往都与准备充分有关,准备得越充分,采访就会越顺手,反之亦然。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女记者刘振敏一次采访邓小平同志到十三陵植树。开始问邓小平同志有什么感想,邓小平同志说:“我是来劳动  相似文献   

18.
采访的准备     
“不打无准备的仗。”采访新闻当然和打仗不同,但需要准备,这是一样的。有些记者同志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了报道任务的一半。我个人也有同样的体会。想起了好几年前的一次采访。大概是1954年,中国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二十五周年纪念之际,中国科学院组织北京各报记者去参观周口店——中国猿人产地。回来后几家报纸的记者和我都写了一篇访问记,很多报纸刊登了这些通讯。最近我才发现有一些比较生动的情节当时我们都不知道,所以都没有写到通讯  相似文献   

19.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20.
想得清,说得短,再动笔加强逻辑思维的锻炼,其实是要结合日常工作来讲行的。每一次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都是进行这种锻炼的好机会。按我自己的采访习惯,每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都要把我对采访单位的印象和准备怎羊写的提纲同该单位的主要领导商谈一次。这次谈话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