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大做将军     
俗话说,“胆大做将军。”这句话用在新闻采访上,真是再恰当不过。几年来,我凭着这句话赋予的勇气,抢到了不少好新闻,结识了许多新闻人物。一张条子使不想见记者的船王包玉刚欣然出迎 1985年10月30日晚,我从广播里听到了一条消息: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先生来到杭州。当时,一家报纸正在连载《船王包玉刚》,我对包先生那种追求事业的精神十分钦佩。当晚,我就决定第二天去拜访包先生。  相似文献   

2.
据1984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报导,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所珍藏的一部《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以下简称《镇海谱》),记载了“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为我国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二十九代嫡系子孙。这消息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即对《镇海谱》的根据及包拯是怎样传到包玉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他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我军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才子”、“摄影家”、“社会活动家”……读他的新闻作品,欣赏他的摄影佳作,我从惊讶到感动,且不说他发表的一千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就他写的轰动海内外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前后之谜》就叫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想写他。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不要为我唱赞  相似文献   

4.
197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来我国讲学,新华社派出的一名记者去采访他的时候,被他拒绝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上述情况是很尴尬的。然而,新华社这位记者毕竟训练有素,他从侧面了解到:李政道教授在国外就对记者不太“热乎”。于是,他针对李政道教授这一心理状况(即情绪),采用“迂回接近”的手法,终于使李教授感受到中国记者的独立风格,接受了采访。不久,这位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长篇通讯《李政道教授在中国讲台上》,先后在国内一些大报上登载了。李政道教授作为采访对象,从拒绝采访到接受采访,其间的情绪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是本人将要谈及的情绪两极性及其对采访对象的作用。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就把人的心  相似文献   

5.
我经常读报,发现报上不准确的标题不仅没减少,似乎还有增多之势,应该引起业界注意.不准确的标题形形色色,我归成以下三类,举例说明. 一、题文不符.《种地有癔,65岁老农炼成“农业匠人”》,按照标题的意思,这位老农到了65岁终于炼成“农业匠人”.可是文中说:“记者从小就听说过这个能人,这次采访终于得见.”记者是个年轻人,十几年前,这位老农就是当地的能人、名人了.作为“农业匠人”,他在那时就是了,而不是到了65岁才“炼”成的.题与文不符.  相似文献   

6.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7.
“两周的外地访问,只碰到一件‘糟’事。”客人走下飞机,握着我的手说。听了这话,作为他这次采访项目的一个安排者,我为之一惊,正想问他,但没等我开口,他接着又说:“那就是:我几乎认不出我的第二故乡——重庆了。”他粲然一笑,然后郑重其事地向我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要写本《西行漫记》那样的书,为促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点工作。”这位客人,就是在美国久享盛名的记者兼作家白修德(THEODORE H·WHITE)。他  相似文献   

8.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9.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期间,我访问了《文汇报》总编辑马达,请他谈谈对培养“名记者”的看法。马达说:“名记者”的提法不科学。这个口号容易给大家一个错觉:能够用什么办法一举成名。其实,成名不容易。《文汇报》花三千美元派一个记者到南极采访,写了些东西,有名了。可是只能派一个,好多记者没这个机会。当然也有个人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采访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后,写了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篇通讯由新华社对国内外播发后,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次采访给了我很大启示:在我国国防科研单位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为中国的强盛不遗余力地奋斗着。从此以后,在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我开始进入这个“禁区”采访,在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里,我又接连采访了一些和“两弹”有关的人物,其中有科学家,也有军队的领导,张蕴钰将军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满怀报国豪情,又有诗人情怀的将军,对我谈的许多关于中国核武器靶场选址的秘闻,我至今仍记忆犹…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三月,春光明媚。八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正在此召开。在河南代表团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代表们正在热烈地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名代表打开了随身携带的一个鼓鼓囊囊的包: “我是一名记者,我不想多说什么,这个包里都是农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信,我来给大家念几封。”说罢,他从包里拿出信念了起来,代表们认真地听着,在座的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一边记,嘴里不停地说:“您慢点念、慢点念……”。讨论结束后,罗干紧紧握住这位记者的手,恳切地说:“两会期间我实在太忙了,会议结束后我们一定单独谈谈,好好谈谈……”这位记者就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之音”的节目主持人陈明。人代会后,我们赶去采访他,谈起此事他颇动情地说:“记者工作本身就肩负下情上达的使命,更何况自己又是人大代表呢!”  相似文献   

13.
报风和人格     
早在五年之前,我作为《解放日报》编辑,到华东某省的一个市组稿。这个市的宣传部长花了半天时间,和我商讨了在《解放日报》上出一个地方专版的选题,以及各篇稿件在版面上的布局以后,面有难色地说:“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等市委研究定当以后。才能拍板。”我不解地问这位部长,是一个什么技术问题。不料他直接了当地反问:“出一个专版文章,我们该向青报付几千元广告费?”这一问,不禁叫我大笑起来,忙解释说:“我不是来拉广告的。报纸登了你们的文章,到时候按规定发稿费给你们的作者,这个技术性问题可以解决了吧。”这位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当上记者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将是我一生最喜爱的职业: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每天都可以交到新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去丰富自己的人生。甚至采访了一个骗子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感悟。 我是在第二次采访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时,听到了这个“美丽”的故事。他,28岁,出生于南京一个干部之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异,母亲和他在乡下过着贫穷的日子。他刻苦读书,考上大学,读了研究生,又到法国里昂大学留学深造。在法国,他过着贫穷而又浪漫的生活,他在加油站为人擦过汽  相似文献   

15.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6.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儿子说 ,他9岁时就爱上了《正大综艺》。“不看不知道 ,世界真奇妙。”10年了 ,《正大综艺》伴着他长大 ,把一个多彩斑澜 ,如此美妙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他说 ,对《正大综艺》唯一的希望就是四个字 :相伴永远。丈夫说 ,他爱《正大综艺》是因为这个栏目的精美 ,形式美、内容美 ,主题歌美 ,不仅仅展现世界的奇妙 ,而且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 ,美仓美奂 ,看后给人以美的享受。他说 ,对《正大综艺》的希望也是四个字 :美丽永远。我说 ,《正大综艺》最让我感动的是真情。“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能够把一个栏目办得长久,办成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18.
在南极的冰雪中,在北极的荒原上,在中国南海的热风里,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深处……从海外异域到神州大地,都曾留下他采访的足迹。他是一位“老总”———在人民日报副总编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6年半,他认为“总编辑”就应该总是在做编辑;他又是一位“老记”———总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在《东西南北中》、《大江东去》的大型系列报道采访中,在人大、政协“两会”的会场内外,在悉尼和盐湖城奥运会的赛场上,都有他不倦的身影。他就是《我在现场》一书的作者李仁臣。他认为当“老总”和当“老记”并不矛盾,主张“红笔蓝笔”兼…  相似文献   

19.
对声响的捕捉在许多新闻速写里,往往有形无声,万籁俱寂。要写出喧闹的世界,作者就要随时随地“捕捉”种种声响。象列宁说过的:“要听得到草根在地下发芽的声音。”有经验的瓜农,不仅白天看“瓜长”,夜里还听得消“瓜响”。我们新闻界平常提倡用气力采访,这是对的。采访时别忘了用耳朵这个重要器官,还要注意他们谈吐中的韵味。我曾经同一位熟读唐诗宋词的四川朋友共事多年,他出口成章,诗味极浓。我也曾采访一位女话剧演员,她在拉家常时也讲究抑扬顿挫。我只恨自己这支秃笔落下来,不能绘声如其人。有一篇《猴岛记趣》(作者:梁进居)就写出声来了。作者随自然保护区黄站长进海南岛陵水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世界船王——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监事会主度包玉刚爵士,祖籍宁波庄市钟包村。他身居海外,情系桑梓,1987年10月,慨然将四个女儿恭祝他七十寿辰的礼金500万港元捐给宁波市建图书馆。此馆于1987年10月奠基动工,次年10月17日举行落成典礼。包玉刚夫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