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心无错     
上师范时,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很难,哪怕只有几秒钟。如果你要发脾气,不妨先深呼吸……”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读完《班主任之友》第10期中周玲老师的《谁扔的纸团》后,笔者心中满是对周老师的敬佩之情。周老师用她的宽容和独特的育人艺术让学生主动认识到错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周老师在文章的结尾引用了赞可夫的一句话:“在你叫喊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多么警醒的话  相似文献   

3.
一、引入概念教师:前面我们学过了画直线的方法,请同学们画两条直线,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学生画直线)。教师: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1:我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的。学生2:我画出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教师:很好,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一种是平行,另一种就是相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种位置关系——平行。(板书课题)教师:前一节课请同学们收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你收集到了吗?现在把你收集到的与同学们说一说。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哪个同学汇报一下自己收…  相似文献   

4.
教育中的忍耐是毅力的积聚,是意志的磨炼,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忍耐是万妙之门,回避是忍耐的过程,忍耐与回避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艺术。有位教师在讲课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老师,您对学校招“高费生”有何看法?您的奖金是否从“高费生”的学费里支取?提问者本身就是“高费生”。这位教师有点措手不及,回答问题带着情绪,结果和学生争吵起来,造成很难堪的局面。一般说来,人在激动时提的问题都很尖锐,而对方在感情冲动时也很难做出妥善回答。所以,当你遇到上面这种情况时,你应冷静、忍耐,善意地回避,…  相似文献   

5.
天气非常闷热,我很想去游泳,就到商店里买了一副潜水镜。我来到游泳池,一看,咦!原来表哥也在这里呀。我正想戴上潜水镜下水,突然,一张字条从潜水镜上掉了下来。我捡起来后打开来看,上面写着两行字:只要戴上这个潜水镜,你十秒钟后就会立刻飞上天空;只要按住潜水镜,就会下降。我刚看完,表哥就把我手中的潜水镜抢了过去,一边看着潜水镜一边说:“你买的这副潜水镜还挺漂亮的,借我玩玩,等一下就还给你。”说完,他戴上潜水镜,纵身跳下水里。表哥在水里不到几秒钟,突然听见嗖的一声,表哥从水里飞了上来。我忙喊:“表哥,快按…  相似文献   

6.
张加荣 《小学生》2010,(3):12-13
如何才能改变目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呢?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作文教学主体性问题,即作文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移向学生。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教师有两种,一种在你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只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的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引进了对话理论,  相似文献   

7.
双休日:想说爱你不容易赵嫱去年9月,教育界终于迎来了双休日,师生们怀着欣喜的心接受了它。教师可以一天做家务一天娱乐。但是,许多地区大众娱乐设施的缺乏,而高档娱乐设施的昂贵,又使囊中羞涩的教师望而却步。学生对双休日的感觉就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双休...  相似文献   

8.
离开学生,教师也就失去了角色意义。因为学生,教师又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自己。在和学生长期的亲密接触中,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体会着萧伯纳所说的一段话:“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相似文献   

9.
马展 《宁夏教育》2002,(12):47-47
常听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挂一句口头禅:“严师出高徒。”似乎实施教育就宽容不得,中小学也要一律以严待生,宽容就不是一种教育原则。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颇有经验的班主任,不无调侃地谈到他曾经“鼓励”过一个学生“犯错误”:“这个学生太正统太规范太标准化了,不大像正常青春期的学生。有一次工作中出了错儿,很难过地向我检讨,痛心于扣了班级评优的分数。我告诉他:工作中难免犯错误,但重要的是应该大胆工作,不要过分拘谨。你这个年龄不敢出点错儿,你就缺少生活乐趣,你就缺少与同伴交流沟通,你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你也就必…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中写道:“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没有学好。”可见,“第一次”学习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第一次”还需要特别的明确性。无独有偶,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第八次》的课文,文中写到苏格兰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经过数次失败,忍耐了身体和精神的痛苦,终于在第八次战斗中赶跑了外国侵略军。虽然教师无需像王子那样去打仗,但是应该具有像他那样面对失败和痛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忍耐性。对教师来说,这种忍耐就是指能容忍学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胡明 《宁夏教育》2005,(7):103-104
情境描述课堂上,某教师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错了,某教师说:“你错了!”紧接着又去喊另外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某教师说:“你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就“鼓动”全班学生(包括刚刚回答错了的几位学生)对着那位回答对了的学生,边拍掌边竖起大拇指喊:“棒、棒、你真捧……”这样的表扬一节课出现了十几次。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五法林竹,王钦法(福建省福清县第三中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他还说:“学生思考得越多,在周围世界中见到的不懂的东西愈多,他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强;而你,作为一名教师,工作起来也就愈容易。”(《给教师的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带给教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长期以来.政治教学一直惯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和阐述经典的思想.因此容易造成师生间互动性差,学生被动听课.无法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上政治课会觉得枯燥无味,听不听都行.课下自己看看书、勾画一下重点问题就可以了。这种填鸭式教学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上政治课缺乏积极性甚至厌学.  相似文献   

14.
徐曼曼 《教育》2012,(12):23-23
学生:老师,学校让抽烟吗?教师:不允许!学生:那犯烟瘾怎么办?教师:偷着抽,千万别让老师抓住!学生:学校让搞对象吗?教师有点不耐烦了:你是来学习的,还是来搞对象的?学校不允许学生搞对象!学生又问:打几次架学生才会被开除?教师回答:打一次架就开除!  相似文献   

15.
王晖 《教书育人》2004,(4):17-17
常常听见周围的教师不断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听话,把教师的忠告当作“耳边风”,越来越难教了。我想在这里提醒一下我们教师:你在责怪学生的同时,可曾反省过自己:你何曾仔细听过学生的话?又何曾知道学生的心理需求?我想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倾听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教学设计】(片段)活动(一):猜一猜。师:同学们,你喜欢放风筝吗?多媒体演示:屏幕出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尔后出现金鱼、蜻蜓、蝴蝶、脸谱风筝的一半画面。师:这些风筝只能看到一部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风筝?在学生猜出分别是什么风筝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只有一部分的风筝能飞上天吗?为什么?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它们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学生猜说后,教师多媒体演示以上风筝另一部分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学习的成功。教师出示“金鱼风筝”的纸片,接着把风筝对折,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发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老师找学生谈话,习惯于将学生请到办公室,让学生肃立在面前,教师则坐在椅子上,然后开始进行谈话,形式多少让人联想到法庭的审判:法官坐在庭上,而犯罪嫌疑人站在前面。为什么要这样?笔者了解了一下,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跟老师谈话,常常会感到一丝胆怯,这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老师需要让学生感到胆怯或者感到威严,需要时时提醒学生:我是你的老师,潜台词是你必须听我的。真的必须这样吗?笔者认为未必。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马斯洛在人的…  相似文献   

18.
智慧的灵羽     
懒惰画面解读:对于一个靠奴隶穿鞋子的人,第欧根尼说:“你还没有获得完全的幸福,除非他也为你擦鼻涕;当你丧失了你那手的用处后,这一天就会到来的。”哲理赏评:懒惰是活人的坟墓。体验画面解读:第欧根尼曾经向雕像乞讨。当问及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回答说:“体验被拒绝的滋味。”哲理赏评:且在心中栽下忍耐的树,虽然其根是苦的,但结出来的果子却是甜的。反问画面解读:一次,有人带了一个孩子来见第欧根尼,并声称孩子天赋甚高且品行优异。第欧根尼就问:“那么他还需要我干什么呢?”哲理赏评:不要把自己吹得太大,小针一刺就…  相似文献   

19.
洪天慧 《师道》2004,(11):36-36
记得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正说得兴起,一不小心被讲台绊了一下,学生哄堂大笑。我尴尬极了,自嘲了一句:“这讲台也欺生呀。”学生的哄笑声嘎然而止。这是我给自己找台阶下。在尴尬面前,懂得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的人自然是明智的,然而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会给错误中的学生一个台阶。人总是爱面子的,你的冷漠无情就像一把刀子,它会伤害孩子的尊严,让他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面对犯错的学生,我们不要用粗暴  相似文献   

20.
海关上的大钟真大,钟声在3公里以内都能听见,而且整时每隔3秒钟敲一下。如果你依据钟声来判断是上午八时,从听到第一次钟声起,需要几秒钟才能确定是上午八时呢? 小林口算起来,他认为从听到第一次钟声起,到听到第八次钟声时,中间间隔了7次,每次3秒钟,所以是21秒,即听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