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诗人着力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美的象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凡脱俗的才貌美 诗歌一开头,兰芝自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自遣回家见母,母拊掌而叹:“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两个角度,反复铺陈,竭力渲染了刘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  相似文献   

2.
(1) “十五弹箜篌”句。通用教材对“箜篌”作了如下解释:“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分卧式、竖式两种。”谈的仅仅是箜篌是一种怎样的古乐,对于这一句的涵义却未曾涉及。案:联系诗的上下句来看,“织素”、“裁衣”、“诵诗书”(和下面重提的“知礼仪”句同义),等等,这些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对一个做媳妇的人的要求来讲,学生是容易理  相似文献   

3.
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结识过不少中国古典女性,那“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痴情女,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花木兰……她们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憧憬未来,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都想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氓》中的弃妇“三岁为妇,靡室老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枝勤劳、善良、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夫妻情深意笃。在焦家,刘兰枝一面“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一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红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诗歌长河里 ,《孔雀东南飞》无疑是一首杰出的乐府民歌。全诗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叙述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 ,歌颂了刘兰芝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反抗者的深切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长诗以朴素生动和谐流畅的语言塑造了刘兰芝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全诗的叙述来看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的姑娘 ,她十三岁能织素 ,十四岁学裁衣 ,十五岁弹箜篌 ,十六岁诵诗书。古人说 ,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她却有才 ;她又是一个勤劳的女人 ,十七岁嫁入焦家 ,…  相似文献   

5.
<正>《孔雀东南飞》的故事以悲剧结束,给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历来对于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说法也颇多,本文主要从文本入手,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他们二人的爱情悲剧。一、自由刚韧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谈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见刘兰芝是一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勤劳善  相似文献   

6.
互文──中学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涡阳二中程芳春互文,是上下文义相呼应相补充的意思。互文又叫互辞、互见、互文见义。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受...  相似文献   

7.
当每一个怀有“蕙质兰心”、“心灵手巧”憧憬的同学们,遭遇如今这个CPI涨幅远远超过口袋零钱上涨速度的时代,那只能说广大DIY爱好者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了!当你还在抱怨店里的衣服千篇一律,还在为如何给朋友送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而苦苦寻思,还在为自己单调的房间不知怎么变得“有性格”而焦虑,与其坐而羡慕《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不如赶快打开自己的大脑机关.让小宇宙在手上爆发吧!  相似文献   

8.
<正>《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表象是刘母的专制与蛮横,真正根源是刘兰芝张扬任性、高调倔强的个性。一、刘兰芝早年受到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任何一个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征都离不开早年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我们应首先从家庭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入手,分析刘兰芝早年受到了怎样的环境熏陶与家庭教育。诗歌开头刘兰芝向焦仲卿抱怨时说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汉代虽有商业存在,但依然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作  相似文献   

9.
<正>【技法阐释】人的成长过程,一般以年岁作为标志。每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将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一年龄段的经历表述得铿锵顿挫,有条不紊,多层次、多角度  相似文献   

10.
苏绪亮 《考试》2003,(11):8-10
谈起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就不能不提到《诗经》。《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赋,就是从不同角度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在此时,结构上往往形成排比的样式,多表述为“铺陈排比”。如,《孔雀东南飞》(第三册34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是采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写兰芝的多才多艺和现时的悲苦境遇。刘兰芝离家时的打扮,“著  相似文献   

11.
一、刘氏被遗弃的原因 在小序里有“为仲卿母所遣”.这是事实。这里要追究的就是刘氏为何被遣。“遣”即“休”的意思。按照诗歌来分析。刘氏也是个人才。“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三日断五匹”“朝成锈夹裙,晚成单罗衫”.这样的人才最终还是被休掉。一般入的看法.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作怪,这应该说有一点,一点都没有是说不过去的,但这不是主要的。诗中有“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可以看出夫妻两个见面的机会少,诗歌中一再称“新妇”.刘氏的思念是可想而知的。内心你说一点怨恨没有是说不过去的.当然这也是造成夫妻没有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是这样,焦母也是可以谅解的。孩子迟早会有的。另外,封建时期,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刘氏有才。或许在婆婆看来她没有德。加上在婆婆看来,刘氏好像并不美。中两次提到要给母亲要给焦仲找的女性都是很美的。一次是“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另一次是“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再加上,她是“新妇”(这里说“新妇”,一来结婚的时间不长,二来是还没有孩子),焦母有某种程度的恋子情节也是难免的.这些或许是刘氏被遣的重要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女子。《诗经》女子,无一不美好:或美貌,或可爱,或贤淑。都叫人怜爱。读《诗经》女子,总会浮想联翩。国有这些女子,是何等美好!像《硕人》中的庄姜,在出嫁时,其车马、随从、容貌的描写唯恐不细,  相似文献   

13.
也说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优秀的民间叙事长诗 ,它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热情讴歌了焦刘的忠贞爱情以及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千百年来 ,这个悲剧广为流传 ,影响深远。应该说 ,制造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是焦母和刘兄。那么 ,好端端的刘兰芝何以被弃 ?看看刘兰芝 :她聪明能干有教养——“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三日断五匹”;她娴静端庄又漂亮——“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她孝顺贤惠又坚强——“畏言无罪过 ,供养足大恩”,“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可以…  相似文献   

14.
《孔雀东南飞》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凡阅读过它的读者,总是有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心间: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的刘兰芝为什么会被焦母驱逐出家门?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依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相似文献   

16.
莎世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很名的台词:“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诚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女子一直是弱的代名词,处于被压迫被役使被欺辱的地位,但是也有一些巾帼不让须眉,为我们奏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她们是特别年代的特别女性,是那个特别社会的灿烂明珠。她们或是受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求摆脱封建束缚;或是认清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抗议和控诉。高中语课本所选的学作品里就有这样一些叛逆的形象,其中《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十娘,《窦娥冤》中的窦娥,这三个女子的形象光彩照人。她们是女中豪杰,千百年来,在戏剧舞台上,人们品味鉴赏着她们的言行,慨叹着她们的结局,她们以其无所畏惧的抗争精神赢得了后人的钦敬。她们美丽、善良、勤劳、真诚,却为当时社会所不容,她们的反抗虽然最终都以悲剧形式告终,但是三个年轻女子用生命捍卫了人格尊严,为中国古代女性唱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那个不公平的社会,不公平的命运,不公平的人生造就了她们的叛逆。  相似文献   

17.
当每一个怀有"蕙质兰心"、 "心灵手巧"憧憬的同学们,遭遇如今这个CPI涨幅远远超过口袋零钱上涨速度的时代,那只能说广大DIY爱好者的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了!当你还在抱怨店里的衣服千篇一律,还在为如何给朋友送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而苦苦寻思,还在为自己单调的房间不知怎么变得"有性格"而焦虑,与其坐而羡慕《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不如赶快打开自己的大脑机关,让小宇宙在手上爆发吧!  相似文献   

18.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刘兰芝被焦母遣归的原因,学术界大致有兰芝无子说、焦母变态说、兰芝位卑遭遣说、兰芝太矮遭遣说、兰芝因才遭遣说等5种说法。兰芝因才遭遣说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正是因为刘兰芝"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个才女,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有些叛逆意识,这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尊严,被焦母遣归。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方教育厚土,勤劳淳朴的遵义县人以高瞻远瞩的胆识追求物质崇尚教育耕读为本。从春秋建国到唐代设县,无不留下前人尊师重教的足迹。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即谓“颇尚学业”,宋代的《遵义军图经》谓“世转为华俗渐于礼……人士悦诗书”,清代《贵州通志》有“人知向学,深山穷谷,犹闻弦诵声”的记载,浙大《遵义新志》赞誉“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