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管子》与《商君书》是我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两朵奇葩。历史上“管、商”虽常被人并称,但二者的经济思想在调控经济的方法手段、对农工商各生产部门的认识、消费思想以及对国家与民众分配的认识等诸多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是由齐秦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位置和国情,二书的时代背景及管仲和商鞅个人的不同情况等方面决定的。二者经济思想的不同实际反映了齐法家与晋秦法家两种学说经济理念和齐秦两地文化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傅玄对《管子》“轻重”篇作出的“鄙俗”二字的评判,揭示出“轻重”篇在《管子》一书中的地位和性质。以此为基础,从管仲思想与《管子》“三匡”、傅玄的思想倾向、“轻重”篇是对“三匡”的悖谬亦是对傅玄思想的背离三个方面,初步解析“鄙俗”二字所蕴含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4.
《管子》     
中国古代典籍中,《管子》一书被人们称为“先秦史料的宝库”。相传,它是由春秋时代齐国的大政治家管仲所作。但据后人研究,这种说法靠不住。如《管子·立政》论及“寝兵”、“兼爱”及“全生”之说,这是墨子、杨朱等人的学说,这在管仲之后;《小称》中记载了齐桓公之死,《七臣七主》提到“吴王好剑,楚王好细腰”,《形势》提到“五伯”,这些事的发生在管子身后。所以,《管子》一书决非管仲所作。先秦的思想家著作往往出于门人、弟子编辑(如孔子的《论语》),并在其中附入本学派的著作,所以其中可能有些篇章出于作者身后,记载了作者所不及见的史事(如题为商鞅所作的《商君书》)。但《管子》的情况与它们又有所不同,书中各篇涉及了春秋战国许多学派的思想材料,宋学者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莫知谁所为”,这一论断为后学  相似文献   

5.
《管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它蕴涵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其中的有关道德教化的思想内容对于当今社会人的素质教育 ,尤其是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管子》道德观的理论基础、《管子》道德教育的原则、《管子》道德观的主要道德范畴、《管子》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管子》的道德理想等方面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管子》是我国先秦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一部奇书,书中有大量关于经济思想的论述,其中崇俭与侈靡的消费思想,构成了其独特的消费论。本文着重探讨这两种消费思想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管子》、管仲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第一,司马迁与管仲都是行大义不羞小节之人;第二,司马迁继承了管仲及《管子》以富为荣、以利为重的经济思想,并认为“平准”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源自《管子》;第三,在重民、爱民思想上,司马迁吸收借鉴了管仲及《管子》思想。试图于儒、道之外追溯司马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管子》在“侈靡”篇中所倡导的侈靡消费思想,现在看来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经济方面看,它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进就业,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它提倡“包装”,鼓励“休闲”,实现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风尚。当然,应当对侈靡消费的条件性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将其任意推广,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9.
《管子》《盐铁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所记载的内容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管子及其学派与桑弘羊的思想,他们的移靡消费思想,即以消费来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的观点,在我国古代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10.
《管子》在主张法治的同时也提倡道德教化,提出了著名的“四维”论。在对《管子》“四维”论的理论框架分析后认为,“四维”论体现了《管子》的德治思想,它启示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加强行政道德体系建设,德治与法治并举。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经济学的视角考察《管子》的经济思想,将其经济思想置于文化这一大背景之下,运用文化的层次性特点之一——浅层的行为文化对《管子》的经济思想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挖掘其经济思想的文化内涵及潜在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论《冠子》的“道法”思想——兼论道法、黄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鹖冠子》是汉以前的一部古书。“道法”思想是该书的主要思想。“道法非申韩”,也与黄老新道家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中有大量的道家、法家关于"道"和"法"的论述。但不同于一般道家和法家学派的是,《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采用了"因道全法"的手段,将"道"与"法"两个概念相结合,以道家哲学论证、充实法家政治,为恢复天下秩序和实现齐国君主争霸的目的而出谋划策。这种道法结合的手法为韩非子所发扬,开秦汉之际诸子合流的先河,以便更好地为君主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5.
《管子》的教育心理思想讨论了四个问题:(1)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2)学习心理思想,包括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3)德育心理思想,论述德育的意义、品德的结构、德育与赏罚、德育的方法;(4)差异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海盐腔创始年代及作者,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创始于南宋张鎡,一说创始于元代杨梓、贯云石,一说创始于明成化年间。从有关典籍的撰述年代及相关材料的考述中,可以认定海盐腔创始于元代的贯云石,而杨梓父子在海盐腔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鹖冠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具特色的"道"、"天"、"气"的宇宙观。以"阴阳"、"元气"、"天地"等物质性范畴对"道"作了拓展,将原始道家的生天生地之道发展为天地之道,并且纳气入道,强化了道的现实性品格。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先秦天道观的发展,光大了从老子开其端的自然主义传统,而且进一步涤荡了传统天命神学的迷信成分,因而使其带有鲜明的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18.
慈利楚简整理者将简文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传世文献典籍可资对勘的,如《国语.吴语》和《逸周书.大武》;一是《管子》、《宁越子》等书的佚文或古佚书。有的学者不同意整理者的意见,认为这批楚简极有可能为铎椒所作的《铎氏微》。其实从简文及《铎氏微》文体的比较来看,整理者的观点更切合简文实际。慈利楚简对于理解《国语》的编纂来说提供重要的材料,但是《国语》和《逸周书》并非像整理者所言可能是同一部书。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中,《鹖冠子》一书的命运可谓最为乖舛。自从被柳宗元斥为伪作以后,这部书就很少受到关注,直到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鹖冠子》才得到公正的评价。但是,这部书在先秦诸子中的归属仍颇有争议。从目录著作和《老子》、《黄帝四经》、《鹖冠子》中“道”的一脉相承的联系两方面,可以看出其属于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