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备课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这就要求教学重心必须从研究教师教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法上,即“教案”向“学案”转化。  相似文献   

2.
石东方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9):12-12,29
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静态备课”,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明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采取动、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动态备课”.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以便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唱戏"。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教师的备课要从备"教"转到备"学生",即教师的备课要"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6.
备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传统的备课强调的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作为一线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7.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六一六”工程。一、教师应具备六项赛本功“六—六”工程第一个“六”的含义是,教师应具备六项基本功。这六项基本功是:1.掌握备课的基本功——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透彻了解学价的基础上,设计好方法,研制好媒体,落实“四备”(备教材、备学情、备方法、各媒体),写好教案,真正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上。2.掌握语言的基本功——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媒体。要求教师上课,要讲普通话。为此,把各科教师平时上课发育不规…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备课就应该有所“创新”,决不能就教学内容简单的进行备课,必须备出“新意”、“备出创新的再生点来”.这样的备课才能启发、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给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备课研究,供同志们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蔡华 《河北教育》2008,(1):41-41
新课程理念强调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有机整合,并强调备课要做到“五背”: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如果再按过去那样:照抄参考书上的教学构思,搞教师手册上的所谓成品,就再也应对不了灵活多变的课堂。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泼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换一种思路、一种方法,用新的理念来设计规划每一节课,写出更加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备课笔记。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备课的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成功教学ABC     
功夫花在备课上。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应在“四备”上花功夫。一是备书:要深钻课标、教参、教材,弄清编者的意图,让自己的思路与编者的思路接轨;二是备人: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提问,让各类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接受新知;三是备法: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四是备物: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教师必须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具,便于学生认知。  相似文献   

11.
张淑娥 《江西教育》2006,(18):32-33
一、“备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过去的备课方式,已很难适应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二是过分依赖教参,教案编写程式化,千篇一律,对教材缺乏个性思考,完全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教学目标的预设,过分注重认知性目标,没有从深层次挖掘文本中的教育资源;四是部分教师写教案,完全是走过场,应付检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那么为适应课改的要求,如何改变我们的备课思路和方式呢?首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要“不唯明字句,而是得精神”钻深学透。在备课过程中,更要突出体现“知…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生活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备课是落实“四基”的保证.教师备课备什么——程序呈现“五备”;怎样备课——策略突出“六点”;为何这样备课——理性反思“四项”.  相似文献   

13.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备课应该注重广义上的备课。新课程下的备课除了备知识外,更要备学生的“可能”。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备课上要突出四点:1.备课多备“可能”。在备标准、备教材、备学生的三大备课要素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符合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无论是教学环节的预置,课堂组织方式的确立,都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备学生的“可能”,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2.设计力行“简约”。过去,教师们花在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的工夫实在太多。从教材分析到教学重点、教学目…  相似文献   

15.
一、“五五”教学理念的建构 (一)课前做到“五备”。即:备课标,做到脑中有“纲”;备教材,做到胸中有本;备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备教法和学法,做到手中有法;备流程,做到展开有序。其中,备学生是“五备”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6.
1.必须精讲重点,深入浅出。在一节课里,要讲的内容很多,想把一切问题都讲深讲透是不可能的。教学中,通过仔细认真地备课,力求把教材吃透;在处理教材和讲解课文时分清主次,去繁求简,抓住重点,精讲多练。这样做无疑是科学的、合理的。多年的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讲解时要紧紧围绕教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进而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讲中国近代史时,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在备课上要突出四点:1.备课多备“可能”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三大备课要素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而学生是动态有差异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洞悉学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有效备课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环节。然而,传统备课往往漠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妄图以教师的“经验之水”浇灌学生的“未知之花”.从而导致在选择教学内容、寻觅教学入口时常常“雾失楼台”,迷失了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新课改提出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理念。呼吁教师真正关注学情,了解学生起点。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历史备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堂历史课就是一场战斗.要想打好这场战斗,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课的准备就是备课。历史备课,我想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三个方面,下面我就这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兰晶 《江苏教育》2023,(6):73-75
<正>备课与上课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有六年,“备课”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不堪回首:照搬优质教案,走流程从2016年8月正式入职起,约有两年时间,我的备课方式基本是“二看二熟悉”:看课文,看教参;熟悉年级组其他教师分享的优质教案,熟悉和教案配套的课件。难道不会“二备”吗?会,比如改改教案中的错别字,增删内容使课件与教案无缝衔接。其实这是“伪二备”,因为我看每一篇优质教案都是极好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流畅,学习活动有趣,评价语言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