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的明:青时期,新安吕氏以其颇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家庭教百而崛起为一个历明清两朝,盛达200余年的科举望族和文化世家。吕氏家族培养出了诸如吕维祺、吕兆琳等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迭25之多,吕氏子际或以科举入仕,或以文学、荫补得官,皆赖于良好的家族教育。其教育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文学和理学教育,一为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三槐王氏家族是宋代历史上簪缨相继的名门望族,有宋一代,三槐王氏子孙族人相继入朝为官,仕宦人数众多,其中不乏爵高位显者。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崛起和兴盛不是偶然的,而是呈现出与宋代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的时代特征,其家族成员正是在宋代偃武兴文、科举制度发展和门阀宗族崩溃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通过科举入仕、勤奋好学和个人的才识、家风的清正,以及与“近世典章宦族”和科举新贵的联姻,而逐步发展为宋朝名门望族的。  相似文献   

3.
徽宗时期的科举制度在两宋乃至中国科举史上都是具有特殊性的,此时期制度变化较多,政策纷繁复杂,其中关于“三舍法”的正式实施与废除、官方思想意识的渗透都对我们理解科举制度很有帮助。本文对徽宗时期科举制的特点加以论述和回顾,探求其背后的渊源和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的望族,以科宦家族居多,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更是如此.明清时期山东科宦家族的发家之道基本相似,但也有所侧重.弄清这些家族的发家之道,有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山东科宦家族的情况,同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代江南有众多望族,其或在文学上成就显著,一门风雅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或位居高官,领时事之潮流。不过这两种家族形态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动而兼容。即在文学上颇有成就的家族,会因文学上的优势而使仕途更为顺畅;而官宦显赫的家族成员也会因充足的财力、雅化的社交,使其生活趋于诗化。在江南家族中,"文"与"宦"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因文入宦,由禄而雅。与此同时,大多江南望族由于受地域风尚的影响,又形成了重"文"轻"宦"的特点,苏州陆墓云东韩氏就是其中典型之例。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学与科举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1905年至1949年的初兴期、1949年至1979年的沉寂期和1979年至今的兴盛期。1979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并且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科举制度对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文化生态对明代文学的影响方面,现有成果还缺少相应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李鸿章本是科举之路的成功者,却在接触西学后批判科举弊窦,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标准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具有"抡才大典"之称的科举制度。他还极力奏请清政府设立算学一科,推动了晚清的科举变革,为之后的科举变废奠定基础。可以说,李鸿章不仅是科举时弊的批判者,也是科举制度的冲击者,还是科举之变的推动者,更是清季科举变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科举取士,或云此举打击了豪门士族,致使唐代士族衰微。本文以为士族大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仍影响着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科举制度提供了“政治士族”与“文学士族”结合的条件,提供了传统士人由“政士”到“文士”角色的转换。文学也成为唐代士族凸显家族荣誉、社会地位和身份优越的主要标识。繁荣的唐代士族文学是繁荣的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明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各种制度中,唯科举独重,因此,科举制度对当时士子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身为明代文学大家之一的归有光,他的人生经历与科举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他对于当时的科举制度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归有光的科举观,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心态,同时也具有其思想和文化意义。本文将以归有光的作品为依据,主要从他的人才观和学习观等方面入手,探讨他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和有关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0.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简单而笼统地提“促进”或“促退”,都不符合事实,也难以服人。以宋代科举为例,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大体上分为科举考试和科举制度两个级层。前者对文学主要是促退的,后者主要是促进的。层级结构的划分,或可揭示事实真相,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以求在科举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