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所谓“现代德育体系”,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整体德育”。它不同于以观念养成、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它涵养了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内容。这对于我们注重“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要求教育要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两课”教学要适应这一转变,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即变“两课”作为单纯传授知识课程的观念,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两课”只注重政治理论教育的单一功能的观念,确立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相结合的德育观念;其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要把对学生素质的考核适应地纳入“两课”考试之中。  相似文献   

3.
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大德育体系”的研究,旨在廓清当前德育工作中对“德育”的简单化、片面性理解,以一种现代的德育理念来完整地把握“德育”概念。作者认为“大德育体系”中的“德育”超越了以观念养成、道德修身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德育观念,它涵盖思想(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多项内容  相似文献   

4.
○狭义“教育”概念的内涵 ○广义“德育”即狭义“教育”说的理论根据 ○狭义“教育”:观念的国际比较 ○如今不以狭义“教育”表示广义“德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德育的含义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品质教育,这是古今中外都重视的。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独善其身,现今各国都教育学生要讲文明礼貌、讲卫生仪表等公德私德,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一类。广义的德育包含政治思想教育内容,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便属于广义的德育。以前也提德、智、体,或提  相似文献   

6.
1 数学教育中德育的意义 德育,按照一般的广义理解,不仅指道德教育,也包括世界观和思想品质的教育,数学教育中的德育不太被人重视,一般人认为,学数学的学生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数学教学并不包含德育成分,不涉及思想政治和伦理道德问题,这个领域只有数学对象的“真”与“美”,不涉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自由人格和主体权利等意识,我国德育在培养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潜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德育存在着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功能,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忽视了德育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等问题。鉴于此,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实现德育重心的转移,实施“主体——发展性德育”,确立由重知识教育向重道德养成教育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社会从物质技术到观念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变革自身才能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的要求,德育改革应首先是德育观念的转变,而德育观念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观念的转变。一、德育内容由“崇高化”向基础化转变从过去学校一般德育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德育”一般是指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这种界说中,“德育”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这也正是教育现实中人们对德育的厂般理解。政治教育几乎成为德育的全部内容。另外…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狭义德育单指道德品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广义德育,即"是把本学科内蕴涵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就教学德育的本质而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广义“德育” 西方近代的狭义“德育” 现代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与教育 我国广义“德育”概念形成的近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