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字》的巨大成功促使评论家和读者将霍桑与新英格兰及清教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作家始终在进行着与现实的对话。文章通过分析霍桑一些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及著名长篇小说阐释其与时代的对话关系,还原作家作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敏锐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作为霍桑首次创作的儿童故事,《小安妮的漫步》并非屈服于市场成规的“粗制滥造”之作。文章集中展现霍桑进入儿童文学市场后雄心勃勃与不安焦虑并存的复杂情感,形式上,该作既模仿畅销作“彼得·帕利故事集”框架结构、融合感伤教育与家庭元素,又展现了对该类成规的质疑与嘲讽;人物塑造上,霍桑以叙述者进入公众凝视后的窘迫隐喻其本人越界入侵儿童文学领域后的焦虑;在形式与人物角色上所呈现的矛盾性指涉霍桑身处商业市场中的异化与撕裂,这亦是30年代不稳定的美国文学市场中严肃作家艰难谋生境遇之缩影。  相似文献   

3.
霍桑是19世纪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红字》是最能体现霍桑艺术风格-象征手法的代表作。霍桑的象征手法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霍桑被誉为19世纪美国的最出色的象征派作家。  相似文献   

4.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十分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影响,认同"原罪"说;另一方面,他又赞扬人性,反对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海丝特和小珠儿的服饰就折射了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5.
霍桑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发展时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作家,《胎记》是其短篇佳作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因无法容忍妻子脸上的一块胎记带来的不完美,试图用实验消除胎记却最终断送了妻子性命的故事.霍桑的作品常因含义丰富隐晦而引发评论界的争论,胎记的多重象征意义也给历代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诠释空间.小说中胎记的意象统领贯穿全文,胎记是霍桑矛盾的宗教观与辩证的科学观具象化的载体.看似简单的情节围绕胎记层层深入:不可消除的手形胎记象征着霍桑对清教原罪观的认同;女主人公因胎记而死的悲剧隐含了霍桑对清教局限性的批判;同时,科学家消除胎记的实验传达了霍桑超越时代的、发人深省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6.
作为19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凭借模糊的道德观以及远超常人的视觉想象力,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红字》是霍桑作品中最具有争议的一部,尤其是其中复杂而晦涩的女性观念,更是成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家所争论的焦点。而正是由于这些争论的存在,让这部作品成为女性主义价值观领域的经典之作。本文就从《红字》中所塑造的叛逆女性形象出发,解读其特殊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美国整个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经典作品。该小说在女主人公的性格及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体现出作家霍桑的男权视角情结,揭示了霍桑追求人类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想与清教道德理念的双重矛盾性。其主要原因是延续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霍桑的生活环境、个人成长历程及当时美国的民主运动的背景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撒尼尔·霍桑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对这部作品中的主题与人物进行了探讨,指出霍桑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了加尔文教压抑下的人生扭曲与异化,从而努力弘扬一种冲破禁锢、跨越时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霍桑作为美国杰出作家,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我国的霍桑译介与研究却一波三折,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研究着眼点也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就霍桑在中国不同时间段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及其价值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后期的霍桑研究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初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对宗教思想的统治力形成了强烈冲击。本文结合19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发展背景,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的主题进行解读,并从其家庭背景出发分析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由来,初步探索霍桑对科学理性和宗教思想的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结构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叙事结构的双重性及其成因发现,这部小说在表层结构上是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而在深层结构上则是对美国传统主流道德观念合理性的质疑。根据弗洛伊德的"作家情感投射"说,这种双重结构乃是霍桑本人矛盾心理在其创作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纳萨尼尔·霍桑是十九世纪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对于人性,霍桑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本文拟就其佳作《年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赏析,进一步了解霍桑的创作倾向与写作特色,探讨霍桑的“人性之恶”和他这种思想的根源,旨在更充分的理解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3.
霍桑与时代的对话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评论家所忽视。本文试图从对话层面重读霍桑及其《红字》,阐释其与时代﹑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关系,还原作家作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敏锐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相似文献   

15.
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中《红字》不仅是霍桑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霍桑长篇长小说中的代表作用,在这部作品中,红色与红字体现出了多层次的象征意义。本文从海斯特与齐灵渥斯两个人物入手,对《红字》中的象征意义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欧·亨利与霍桑是美国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作家,本文将从分析欧·亨利和霍桑的写作风格入手,进而从"文本的召唤结构"及"艺术空白"的角度分析《最后一片叶子》和《牧师的黑面纱》创作的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其清教徒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影响 ,他常以清教的善恶观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但是他又厌恶清教的严酷性。同时 ,19世纪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也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先验论 ,其精神是挑战清教主义的理论基础 ,霍桑既赞赏先验论本身所包含的激情及人文精神 ,又始终对其保持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本文试从其代表作《红字》中人与上帝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 ,进一步探索该作品的深刻内涵及霍桑的写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克洛德·孚罗洛与丁梅斯代尔都是宗教桎梏的牺牲品,但他们对待爱情与宗教的态度却不尽相同,这是由雨果与霍桑这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宗教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阿瑟·丁梅斯代尔:霍桑忏悔意识的化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的男主人公,是霍桑忏悔意识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历经7年的自审与忏悔,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罪恶,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以丁梅斯代尔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忏悔和赎罪的历程来阐释作家霍桑的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撒尼尔·霍桑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对这部作品中的主题与人物进行了探讨,指出霍桑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了加尔文教压抑下的人生扭曲与异化,从而努力弘扬一种冲破禁锢、跨越时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