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春珍 《收藏》2007,(1):154-154
接触《收藏》不是很久,可我喜爱她已经很深了。 第一次买到《收藏》是一个偶然。两年前,我和朋友路过一家书店,我随手翻阅着其中一些时尚杂志,这时装帧精美的《收藏》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也买过一些有关收藏的书刊,但内容这么全面的杂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当即买下来。从这天起,我就结交了一位相识恨晚的好友,也是从这天起,阅读《收藏》成了我生活的乐趣所在。闲暇时翻阅这本精美的期刊,欣赏每一篇美文,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我这个原本不爱学习历史知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历史迷,那些历史年代和人物一下变得很清晰。我很感慨,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么好的杂志,我的历史知识就不会学得那么烂了。  相似文献   

2.
引 子这是《当代体育》期刊发展史中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文章本身与体育没有太紧密的联系。要知道,像这类文章出现在一本以纯体育为主的期刊中是极为少见的事。为什么要写它呢?原因就是本期将是《当代体育》最后一期以黑白版制作为主体的杂志。《当代体育》即将由黑白时代过渡到全彩时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这篇文章还尚未动笔之前,就已经被赋予了多层内涵,当然最重要的还莫过于它的纪念意义。记得几个月以前,《当代体育》在读者调查表中刊登出过我们将要改为全彩的消息,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十强赛期间,我看到了一位叫赵翔宇的读者来信,她的话很诚恳,也很有道理。我把这封信给了总编主离黑先生。我为我们这本杂志能有这样的读者而骄傲。这是一位16岁的北京女孩,正在读高二,但是她思想上的成熟却令我感到震惊。我马上给赵翔宇回了信,我不知道最终她会怎样看待改为全彩这件事,但是她的那封信真的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3.
杨德铭 《收藏》2001,(7):79-79
斗转星移,人类迈入了新世纪。屈指算来,我与《收藏》神交近4个年头。是她向我展示了广阔无垠的收藏世界。我今生无他好,闲暇惟喜以书刊友之。1997年我在一书摊上邂逅《收藏》,第二年,我就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她。当我揣度每期将至之时,总是在课余伫立校门外,企盼着绿衣使者捎来惊喜。每每收到那带着油墨馨香的《收藏》,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溢于脸上。  相似文献   

4.
开篇语     
敏行 《收藏》2008,(9):3-3
盛世收藏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日新月异.近十几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置身这样的时代.《收藏》杂志是幸运的,作为国内最先面世的综合类收藏期刊.她和众多读者一道共同见证和经历着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从萌动到繁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藏友情深     
熊传令 《收藏界》2011,(8):126-127
藏友熊道海先生,是一位酷爱收藏古玩的老者,他搞收藏有些年头了,是华夏收藏协会成员。我是晚辈也是新手,但我们一见如故。认识后,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当年在古玩市场初试"宝刀"——关公走麦城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贾关法 《收藏》2007,(4):166-166
初识《收藏》,是1994年我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翻阅报刊杂志征订目录时无意中发现有《收藏》这份杂志,她一下子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收藏意识。  相似文献   

7.
刘继涛 《收藏》2007,(3):164-164
我是一名基层文博工作者,平时在工作学习中离不开专业报刊杂志,更离不了《收藏》的帮助。《收藏》扎根民间,绽放于中国文博期刊的百花园中,是初学者的门径、爱好者的指南、研究者的参考。《收藏》集民间和馆藏文物精华,汇藏各界学者专家研究成果,引领民间文物收藏,开拓文玩博览。《收藏》融艺术鉴赏、文物研究于一体,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8.
张国柱 《收藏》2007,(6):85-85
最近,我在宁夏结识一位喜爱收藏耀州古瓷的藏友李扬,他收藏的丽件刻写有“道情”文字的古瓷片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9.
岳斌 《收藏》2007,(1):155-155
说句心里话,我一直排斥价格不菲的豪华本期刊,认为其哗众取宠,不实在。然而,自从2005年初偶然结识《收藏》杂志后,彻底改变了我的这一偏见。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8,(6):163-163
青海贵南 索南项加 我对《收藏》杂志的总体评价是好的。指导性、实用性较强,信息量大。每当我的《收藏》杂志到来后,大部分同事都抢着看。虽然他们不细读文字内容,但广告和图片每期必看。我有时好长时间都得不到自己的期刊,可见他们也喜爱《收藏》。我建议贵刊以后应多针对普通的、业余的收藏爱好者。“说陶话瓷”中可多介绍民国至“文革”以前的瓷器,尤其是民用精品,因为这种,瓷器也许能碰得到,  相似文献   

11.
曾康 《收藏》2001,(5):17-17
期刊收藏,因为各人的目的和爱好不同,有的只收藏创刊号和停刊号,有的只从本身工作需要或爱好出发,讲究专题收藏,也有追求数量的,属全集型,是期刊就收集……由于笔者有收藏期刊的爱好,且已办了家庭收藏馆,故对各种期刊都有心去研究一番,追根问底。下面是笔者对期刊集藏研习的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2.
董凡 《收藏界》2013,(4):13-13
农历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也是一个给人带来好心情的季节,各类的同学、朋友聚会郊游也常选在这样的好时候进行。在一次这样的朋友聚会中,一位过去对收藏毫无兴趣的朋友突然问我能否送他一枚古币,佩戴在腰上?我觉得很惊讶,因为在我看来这位朋友永远不可能与收藏沾上边的。这也让我想到了两件事:  相似文献   

13.
陈青 《收藏》2001,(4):19-23
最初认识杨鲁安先生是十多年前在一次会议上。那时我只知道他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书画家,一位备受同行推崇的篆刻家。他擅长书法,诸体皆能,尤精甲骨和金文,其作品包容峭拔,风格爽健。他所治印,古拙淳厚,苍劲郁勃不失清新。前不久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文史馆工作交流会上,我有幸再次见到了杨先生。中国书协副主席、西安交大教授钟明善馆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1999年,杨鲁安将自己多年收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献给了杭州西泠印社,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此事引起了我们极大兴趣。杨老为何要将自己的收藏捐献出来?都捐了哪些珍贵文物?满怀兴趣,我在会议空暇采访了这位和蔼谦逊、具有君子之风的学者。  相似文献   

14.
丁金栋 《中国钓鱼》2007,(10):58-60
我是一位钓迷,同时又爱好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钓鱼艺术作品。由于工作关系,我结识了一些书法家、画家。他们知道我爱钓鱼,又爱好收藏,赠送给我的钓鱼艺术作品渐渐增多,目前已收藏名家  相似文献   

15.
手里举着钱未必能砸出一个博物馆,收藏需要惊人的热爱和毅力,远见、眼界亦是求之不得的条件。曾有人说20世纪艺术界有3个重要的人物:毕加索,一位艺术家;杜尚,一位艺术思想家;第三个便是Peggy,一位艺术推动者。毫无疑问她是20世纪最富远见的收藏家之一,两次大战期间许多欧洲艺术家受其恩泽。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她的艺术收藏与情爱经历紧密交织、难以分割,已成经典。  相似文献   

16.
我喜欢收藏外国邮票,特别是我们的邻邦朝鲜的邮票,我还在吉林延边一位邮友的帮助下学习了朝文。为了更好地了解朝鲜邮票,我购买了《中华世界邮票目录》(亚洲卷),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鲁阳 《收藏》2007,(7):170-170
我从1994年到2000年给《收藏》杂志做校对近7年,离开时已70岁。后来又参加了该社编写的《中国收藏年鉴》等一些书的校对,从而见证了《收藏》从筚路蓝缕创业之艰辛,到后来连续入围国家期刊奖的辉煌,从当年永宁村的陋室,走到如今后宰门的高楼,从创刊之初的薄薄的粗糙的刊物,演变成现在铜版纸彩印的精品大刊。短短15年成就了大飞跃,成为联系广大藏友、作者、读者并畅销海内外的著名期刊。真是了不起!  相似文献   

18.
从胎教开始我就比较注意她性格的培养,从她生下来以后,家里面到处都是画,就像集市一样。我这样做是为了不停地给她感官上的刺激。心理学一位大师说,给我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我给他合适的教育,我能够还给你一个符合天才标准的人才。我不认为女儿是什么“神童”,她现在所有的能力是通过适当的教育,任何的孩子都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9.
8月的一天.我带了一箱书乘火车去北戴河。到车站一位女青年来接我,一定要帮我提箱子?我说重得很,你拿不动的,她坚持要提,看得出她的体格不错。后来才知道她是邓颖超大姐的护士,叫郑淑云。我们到了一所洋房内,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位胸科大夫吴洁、一位中医张协和、一位研究经络的专家谭书田,  相似文献   

20.
蓝翔 《收藏》2013,(2):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一一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一一《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藏友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