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国庆 《收藏》2007,(9):124-125
明末清初竹刻名家张希黄,字宗略,浙江嘉定人,他倾慕宋明文人画的笔墨意境,书法似赵孟颛,遒丽苍健,传承了唐代留青刻法,创造了阳文浅浮雕留青技法,终成一代竹刻大师。张希黄集各类竹刻技艺于一身,风格细腻,刀法娴熟,神形兼备,见者无不叹服。  相似文献   

2.
在竹刻艺术史上,金西厓可称后期文人竹刻集大成的人物。他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杭嘉湖地区浙派文人竹刻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作品格调的书卷气与讲求刀法上的金石味,堪称浙派竹刻的殿军。其长年寓居沪上,与海派书画篆印诸大家时相过从,沾溉极深,又使他成为海派竹刻的中流砥柱。吴昌硕言其“精画刻,业业孜孜,无时或释”。  相似文献   

3.
徐华铛 《收藏》2015,(1):94-99
明代中期,竹刻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兴起。竹刻品种不断增多,雕刻手法日趋丰富,名工巧匠各显身手,加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乐于此道,他们不仅参与竹刻制品和图案纹饰的设计,还直接操刀雕刻,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多更深地渗入到竹刻艺术中去。据不完全统计,名载典籍的明清竹刻艺术家至少有180余人。清嘉庆年间嘉定人金元钰编纂的《竹人录》一书说竹刻"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  相似文献   

4.
程义 《收藏》2014,(5):58-65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许月祥 《收藏》2006,(2):91-91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清初竹刻大家。他是继明代著名竹雕家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之后嘉定派的第一高手。他善于继承得三松真传,更富有创新精神,溥地阳文竹刻是他的独创,其留青技法更是独步一时。  相似文献   

6.
张林杰 《收藏》2015,(1):106-113
明代中后期,竹刻艺术兴起于嘉定、金陵间,以嘉定朱氏三代和金陵濮仲谦为代表,至清中期达到极盛。特别是嘉定竹刻,在当时成为一方特产,名扬海内,并入贡宫廷,成为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竹刻收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80万余件的文物收藏中,竹刻类文物有2000余件,只  相似文献   

7.
润德堂主 《收藏》2011,(12):97-98
竹雕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历史源远流长。清顺治、康熙年间,为嘉定竹刻的璀璨期,吴之瑶为领军人物,被誉为继明代三朱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  相似文献   

8.
邓小文 《收藏》2007,(4):112-116
在20世纪向21世纪跨越的最后10年中,又一轮民间收藏热潮在神州大地翻涌。这次大潮中,中国竹刻犹如一朵摇曳的小花,在收藏,制作,赏析,投资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态势,给世人许多惊喜。  相似文献   

9.
梁明晖 《收藏》2006,(5):91-91
30年前,上海博物馆举办竹刻展览会,我收藏品中有一件古旧笔筒,上面刻有庭院、仕女、梧桐、松竹、芭蕉、山石、池水、回廊等,构图精美典雅,雕刻层次有五六层。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从石器时代人们就以竹子作为食材和制作工具的材料,周秦时期竹器就已经和当时的青铜、玉器等工艺门类并列了。但由于竹子很容易腐朽,早期竹制艺术品目前已凤毛麟角,仅散见于文献记载。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日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