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2.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我国出现了“知识失业”现象,目前的“知识失业”从本质上讲属于结构性失业。造成“知识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本身的原因,又有学生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用“教育过度”来解释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视了这种过度是一种结构性过度。解决“知识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进行教育结构调整,其核心是面向市场调整教育布局,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目前教育结构调整应主要考虑政府政策导向、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克服教育惯性影响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前"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 ,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所谓过度教育 (over -education) ,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度增加 ,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劳动力从事低学历者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这一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为过度教育。Rumberger( 1981)等人认为过度教育有三个含义 :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者而言 ,受过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 ;二是指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 ;三是指工人拥有比他的工作要求更高的技能 ,这些技能没有充分发挥。简言之 ,当个体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的教育过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大国,如何能说教育过度呢?究竟我国存不存在教育过度?如若存在的话,属于什么性质的过度?这种过度将会给我国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应如何解决?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教育过度在我国的确存在 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而获得韵知识和技能高出工作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或超过社会的吸纳能力而出现知识失业的现象。就我国目前而言,虽然尚不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过度,但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的现象和问题的确存在,并且大有滋生漫延之势。如果不加注意井及时解决,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较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两种不同的经济结构,即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劳动者往往因传统部门报酬低而涌入现代部门求职。由于现代部门职位的有限性,就倾向于雇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去做原来由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所做的工作,这种情况叫教育深化。由于教育深化,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扩大各级教育机构,又由于发展中国家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费用较低,个人收益明显高于个人成本,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公众具有一种对教育的无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就会超出现代部门的需求,“知识失业”就随之产生。我国当前出现的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知识失业的经济学透视——兼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过高等教育者几乎不会有失业,然而当今中国却出现了知识失业并成为普遍现象。从经济学理论分析,与经济发展阶段或水平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导致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根据市场需要,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结构性教育过度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虽然教育资源短缺、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但同时又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人才高聘低用等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现象。我们认为.我国的“教育过度”并不是教育总量上的过度,而实质上是“结构性”的过度.是由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过度.其社会、经济和化原因包括传统化的影响、强制性二元经济结构、行政主导的教育体制以及市场信息机制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一方面成功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度,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越采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谭金明  李婉  朱琨 《培训与研究》2010,27(1):100-102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扩招,一方面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另一方面使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失业”现象。人们开始理性地思考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本文从教育过度的概念出发,试图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过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为解决我国教育过度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