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之学校的诞生 中国的教育是在原始社会诞生的,最初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就是一种证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这就出现了学校.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17世纪的夏代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也有文献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这里的“校、序、庠”就是学校的名称.文物可以佐证的学校则出现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甲骨文里记载了“庠、序、学、瞽宗”等这样一些学校名称,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2.
稷下学宫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官学,是战国时期高等教育上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诞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所谓“稷”就是指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所设的学校称为“稷下学宫”,也称“稷下之学”。它由国家主持招纳当时社会上流动的著名的文人学士,也吸收了一批批的学生,它既是学者讲学著书的地方,又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是一个肩负教学和研究两种职能的官立大学。稷下学宫初创于齐恒公当政时期,而发展兴旺时期是齐宣王田辟疆在位时期(公元前319—前301年),齐王田建在位的40余年(公元前264—前221年)日趋没落,到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大多数学子们将结束学业,奔赴人生新的驿站——职场。但这时也有一些学子却选择了暂缓就业,当一名“校漂”。“校漂族”这一词汇出现已有好几年。最初是专对一批毕业后有了工作因留恋校园生活仍然留在学校周围的人群而言,他们虽然已从大学毕业了,或住在学校,或经常到高校用餐,或参加高校各种讲座,被称为“校漂一族”。而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出现在2002年。2002年3月份,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起十年以前,1952年6月,英国一位年青的学者文特里斯(1922—1956),把迈锡尼文字线文B译读成功,因之迈锡尼时代的希腊居民是希腊语人,巳经确定无疑了。线文B时代的文化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结束,后来的希腊文字是开始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的字母文字。在线文B和字母文字之间的三、四个世纪,考古学上属于青铜时代末和铁器时代初,所谓“残余迈锡尼”(Sub-Mycen-aean)和“原始几何陶”以及“几何陶”时代。  相似文献   

5.
答:公元前三至二世纪,古罗马与迦太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爆发了一场长达一百余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布匿战争”。其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201年)对双方来讲都是关键性的一战。在这次战争中,年轻的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公元前247——183年)堪称古代世界杰出的战  相似文献   

6.
“文翁石室”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间,由蜀郡太守文翁创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学校学风卓荦,人才辈出,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而作为文翁石室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图书馆也曾留下了如文坛巨匠郭沫若、何其芳,马志明院士、  相似文献   

7.
苏美尔的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纪。现存最早的泥板文书出土于古苏美尔城市乌鲁克 ,这些泥板文书是用文字的早期阶段图画文字书写的 ,主要是经济和管理文献 ,但在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单词表 ,以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之用。这表明在公元前三千纪 ,书吏们就已经在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 ,学校教育并没有大的发展。公元前三千纪中期 ,苏美尔地区已经出现大批的学校。 1 90 2 - 1 90 3年 ,在对古代城市舒如帕克的考古发掘中 ,出土了大量的“教科书”。公元前三千纪后期 ,学校教育才开始真正的成熟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新厂新校培新人 丰硕果实累累北京教学仪器制造厂附设半工半读学校是在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和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要求下诞生的。是在该厂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发扬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采取了“白手起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能者为师”的办法创办起来的。学校性质是厂校合一的半工半读中技学校。修业年限为三年。培养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相当中等专业学校文化水平的二——三级的技术工人,学生待遇比学徒工工资的一半略高  相似文献   

9.
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特征“以校为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以校为本”意指“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据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是“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面向市场,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兴校之路。短短7年时间,学校固定资产由100万元发展到1000多万元,在校学生由188名发展到1148名,办学规模和水平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成为全省经委战线职工中专学校的排头兵,被人们称为新时期仙桃工业的“黄埔学校”。 仙桃市经济管理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仙桃经校)在“三无”(无国家计划招生分配指标,无财政拨款,无主管部门拨给经费)的情况下,围绕  相似文献   

11.
教育之最     
西方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雅典大学是西方奴隶社会最早的大学。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希腊化时期)由古希腊雅典城的哲学学校和修辞学校逐渐合并而成。主要包括:公元前392年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开设的希腊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以及当时影响较大的伊壁鸠鲁哲学学校和斯  相似文献   

12.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07,(11):56-56,F0003
最早的罗马是由一些村落合并而成的。村落散布的地带离海岸不远,土壤肥沃,适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有一些部落出现在这里。公元前800—700年,一个称作“七丘同盟”的联合组织出现了,后来又有些其他组织参加进来。他们在周围修建了城墙.开辟了广场,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罗马。罗马的最早时期称为“王政”时期,为父系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一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观 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是从1872年的“学制”开始的,但在这以前日本也有过很多的现代性学校。 江户时代(1603~1868年)为了培养武士阶级的子弟,幕府(当时的中央政府)和诸藩屏设立过学习处。藩屏所设的学校称“藩校”,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全国的藩校数约达270所。 另一方面,在江户时代,武士阶级以外的一般庶民也让子弟去私塾学习。私塾是老师招20个左右小孩,教书法、念书、算盘等的小规模的一种学校,称为“寺子  相似文献   

14.
罗杰 《湖南教育》2014,(1):53-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学校重建”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提倡“校校有文化、校校有特色”,这些以学校为本的研究突出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被称为“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较好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资金的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子女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但是一些地方的过度集中办学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此政策在实施十年之后,被国务院紧急叫停,2012年1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暂停撤点并校。文章对撤点并校政策十年的变迁进行整理了分析,找到政策变迁背后的原因,为完善撤点并校政策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在《刘彭芝教育文集》中写道:“校长是个领跑人”,河北乐亭第三中学校长杜淑华把校长称为“一校之魂”。这两所学校的发展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发展需要有智慧和责任的校长。  相似文献   

17.
有了文字,古代的历史就容易了解.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历史了.而在世界别的地方发现的文字也有许多,主要有三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文字笔划上粗下细象木头楔子的楔形文字或称箭头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和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000多年发明).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有文字史以来,文字的镌刻艺术便问世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就是在龟甲和兽骨上镌刻的象形文字,其原意是占卜吉凶时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用于记事的文字。因此,又称“契文”或“卜辞”,也称之谓“殷墟文字”。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周朝开始有以青铜为主的...  相似文献   

19.
笛子的由来     
笛子,古代称为“横吹”,后来又称“横笛”。相传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时, 张骞出使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细亚一带),才开始将吹笛的方法传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现在我们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可以  相似文献   

20.
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堆石、在地面上或石板上等平面上刻画粗略的图形等办法来记载事物以助记忆的。公元前1711年——前1066年的殷商时代,开始有了在龟壳或兽骨上刻画一些类似物体形象的原始文字,即所谓的“甲骨文”,随后又刻写于木简(木片)、竹简(竹片)等来作记事材料。到了“春秋”以后,又出现了用蚕丝织成的“帛”作书写文字的材料,但是真正用植物纤维来造纸,则可追溯到公元前140年——前87年的我国西汉武帝时期,当时已能用大麻纤维来造纸(195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西安东郊灞桥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