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学生怕鲁迅,一般很少人碰及鲁迅作品,我们不禁要反思,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品读鲁迅的文章,联想到社会上几乎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去鲁迅化”癔症,不禁有感而发. 一、“去鲁迅化”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笔者个人认为,社会对鲁迅文章的过分关注,原因有如下: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鲁迅的认识出现歧义.此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曾信过的都不信了,于是产生了颠覆传统、戏说经典、动摇权威的话语现象.我们对于听说的从完全相信到完全不信,这个转变是如此剧烈.鲁迅这个曾经成为大众偶像的文化人物在这股批判浪潮里自然不能幸免.比如,有论者认为鲁迅本身就是一个性格严重扭曲的人,他对人与世界是偏于恶毒理解和缺乏友善的,所谓的斗士姿态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尖刻与不合群.  相似文献   

4.
按照一般的划分,鲁迅前期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从一九○二年到日本留学起直到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为止的整整二十五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跨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想也是在变化发展中。这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鲁迅是有影响的,但它究竟在鲁迅思想中占什么地位,起多大作用?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前期思想是以进化论为基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5.
何成 《华章》2011,(10)
笔者认为,对鲁迅的研究,应该以人的生命本身为基点,以人本身为基点,把鲁迅对人的关怀内在于学术研究中,内在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中,引发对如何建设人的思考,展开建设人这个漫长的事业,而不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鲁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才是对"鲁迅精神"的真正的继承.这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当然包括鲁迅作品,早已越出了地域界限、民族界限,传到四面八方、深入到各族人民心里;鲁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鲁迅.因此本文将从"鲁迅与蒙古族当代文学"这一角度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鲁迅世界观从旧唯物主义转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飞跃时期,是在一九二七年的春夏之间。一九二七年十月,鲁迅到了上海。在这以后,鲁迅的著作和斗争实践,就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九二七年以后,“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①毛泽东同志又指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什么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②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后期”,就是指一九二七年以后,这里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面临一个问题:很多人提出,学生不愿意学习鲁迅作品.语文教师也说,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看起来这似乎是个现实问题,我则认为它是一个感受问题,是一个如何感受作品,如何感受作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欣 《华章》2011,(29)
1902年,年轻的鲁迅东渡日本留学,所闻所见,使他愈加痛心于积弱多病的祖国.这首《自题小像》写于留学的翌年.当时,鲁迅毅然剪去了被认为是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并写下这首凝聚着他雄心抱负的诗篇.这首诗有数个译本,摘取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译本加以推敲分析,对弘扬鲁迅文化,总结格律诗歌翻译的成败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龚鹏程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也很薄弱,表现出鲁迅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论文认为,鲁迅的小说史著述在知识结构上有缺陷是事实,这是由文献和精力不足造成的,鲁迅本人也在不断努力对之加以修订和完善.而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孤立地谈小说,则是因为鲁迅致力于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并且与他的教学实际情况有关,并非单纯的知识结构缺陷.正视这些问题对全面客观地把握鲁迅的小说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引入新课 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问鲁迅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短篇小说,鲁迅的回答是——《孔乙己》,并认为这篇小说有大家风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 (一)教学活动一: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情节.这篇文章的高潮是哪一部分?在哪一节?是哪个事件? 生:第10节和第11节,断腿后的孔乙己出现在咸亨酒店的情节是高潮.  相似文献   

12.
吴文莉 《中学文科》2009,(13):91-91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令很多人头疼的一个内容,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认为它艰深难懂,且早已过时,他们更愿意看金庸的武侠之类,而排斥鲁迅这一类作家作品。这使得许多人以为鲁迅作品应该淡出中学语文课堂,以金庸等的作品取而代之。我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而且,我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去留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当前某些人教育观念方面的一些偏差,需要及时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人说,鲁迅该"下岗"了.我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重读鲁迅,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教育实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他的教学特色体现在思想先进、爱憎分明,见解独到、视野开阔,亲切热情、娓娓动听,生动形象、风趣横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一1906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中途放弃学医,转而从事文学活动,史称"弃医从文".凡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史的人,都强调这一事件的重要性.现代文学史家们在研究这一事件时,总是认为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是由于看了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的"示众"的镜头的结果,把这看作他"弃医从文"的唯一动因.蒋荷贞同志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示众"镜头的刺激,"这只是一个诱发的原因,或者说只是一个偶然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只强调'示众'镜头的作用,忽略他主观思想基础,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迅走上文学道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  相似文献   

15.
看到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篡的《鲁迅手册》(试编本),在《鲁迅生平活动史料》中的《鲁迅主编和参与编务的报刊、丛书》里,没有列入出版于鲁迅先生战斗的最后二、三年间的《太白》半月刊,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疏漏.实际上,鲁迅先生是参与了《太白》半月刊的编务的,是《太白》半月刊的主要编委之一.这个重要史实,过去长期来也为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学者们所疏漏.出现这个疏漏,也许是忽略了这方面的有关史料.其实,只要  相似文献   

16.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鲁迅的这首五言绝句,查《鲁迅日记》,知道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书赠黄萍荪的.当年黄萍荪在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却并不认识鲁迅,这首诗是通过郁达夫转求得来的.抗日战争期间,黄萍荪的家遭日本侵略军的洗劫,鲁迅的这幅珍贵手迹,也就被偷传到日本.一九五六年八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访问日本,意外地见到了这件珍物.原来这幅手迹已经转手,这时已被为和平事业而努力的日本反原子弹、氢弹大会的事务总长安井郁所收藏.他出视这幅手迹,请许广平鉴别真伪.许广平在感慨之余,回忆当年鲁迅写了这幅诗的手迹后的情况时说:“凡有青年的要求,鲁迅是尽可能替他们办的.待到寄出不久,鲁迅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但是,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长期以来,看法不统一,分歧很大,而意见最多的还是集中在鲁迅对三味书屋中的那个“老秀才”、“宿儒”的评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鲁迅是热情赞扬“老秀才” 的,因为“这位塾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态度是诚恳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塾师“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腐儒.……对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的”我的看法是:“鲁迅对这位“宿儒”决不是热情赞颂,作为“尊师”来描写,相反是对他进行恰如其分的讽刺批判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鲁迅研究界一直认为鲁迅后期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他学习和娴熟掌握了革命辩证法,观察社会问题更为深刻,杂文也更加犀利.近些年来由于国际政治气候有变,对鲁迅后期的非议增多,其中不少观点是值得榷商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之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何在?1.鲁迅和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彼此接近的通道。2.让中学生从鲁迅作品中领悟如何面对社会发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3.鲁迅是文学语言的大师,学习鲁迅的作品就是学习大师的语言。二、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专题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教师的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学生身上。尽管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以上的意义与价值,可学生未必认可。学生们未必读得懂鲁迅,即使读得懂,也未必喜欢鲁迅的风  相似文献   

20.
创造文字的古人认为羊大为美.这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鲁迅说,没有一个画家去着意地画狗屎之类.这也说明美与丑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着客观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