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在去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省创新运用“谈话”帮扶高校“、挂钩”促进改革的措施,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今年省教育厅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硬化挂钩制度,取得良好效果。据了解,省教育厅今年帮扶的学校由去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后三位的学校扩大到位次靠后的一部分高校  相似文献   

2.
正确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毕业生就业率的由来和定义1999年,教育部首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和公布,提出“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2003年,教育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2004年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也进一步强调了就业率的重要性,它是高职学校评估的“核心指标”。2004年年底,在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上,教育部周济部长公开表示,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如此重…  相似文献   

3.
人民日报讯眼下又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各类相关新闻纷至沓来。针对有些媒体报道个别高校就业率“注水”或与毕业证书挂钩的现象,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近日表示,教育部极为重视,已责成有关部门澄清事实,严肃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已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就业状况的权重,对就业率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位负责人指出,最近,个别媒体报道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22%,六成毕业生可能面临失业”,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日前,团中央学校部就这篇报道在中青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加的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相似文献   

5.
声音     
《教育》2007,(8)
浙江省人大代表建议:就业率低专业停招一年“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重,政府应该尽快从源头介入,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在两会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吴雷廷建议浙江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行“三个适度挂钩”制度,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各专业就业率情况来作出适当调  相似文献   

6.
群言·文摘     
就业压力挡不住高校扩招。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并不是高校扩招引起的,而是我们整个人才市场的问题,是学生观念的问题,是教育结构的问题。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不能说大学生“太多了”。  相似文献   

7.
邓琦  郭少峰 《教师》2013,(16):89-89
针对近期一些媒体对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现象的报道,教育部昨天重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四不准",并将开展专项核查。"四不准"即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的信息服务水平,特别是鉴于当前防治“非典”时期各地各高校不能举办人才招聘会的情况,教育部正在加紧组建大型公益性网站--“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相似文献   

9.
行业动态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组建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6月27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以下简称“就业网络联盟”)组建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出席并主持了会议。教育部高校学  相似文献   

10.
“卫星专网”全称为“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是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的航天四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推出的一个旨在通过卫星传输技术为全国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的项目。这个专网自2004年11月18日开通来,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入网,直播就业指导讲座100余场,累计录播、重播课程超过1000场次,受众多达1000万人次。同时,还推出了“卫星招聘”等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服务。2005年12月19日,“卫星专网”项目办在北京召开了专网开通一周年的庆典活动。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相似文献   

11.
部委信息     
《教育与职业》2007,(22):104-104
教育部发布通知:高校违规招生将上“黑名单”;教育部:中职学校不许用其他方式抵顶助学金;教育部通知: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教育部要求高校落实新资助政策畅通”绿色通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发文:“乙肝”携带者就业不应受歧视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教育部举办的“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这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誉的高校。  相似文献   

1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一虹  侯顺 《教育研究》2006,27(9):90-92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迫切需要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渠道,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与温州人事局共同组建的“研究生温州实习基地”采取了高校联盟与人事局强强联合的组织形式,对开拓就业新渠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简称“就业网”)6月13日上午在教育部开通。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通仪式并强调,“要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指出,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措施。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  相似文献   

15.
教育时政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教育部视察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就加强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4月28日,由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在京启动,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仪式后,以该平台为依托的“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站联合招聘会”、“2008年全国服务外包人才网络招聘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军队院校文职人员网上招聘活动”等将陆续开展。  相似文献   

16.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百忙之中出席“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及首次招聘月启动仪式,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天,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共同召开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发18号文件)和2006年中组部、教育部等十四部委《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十四部委8号文件)精神,总结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  相似文献   

17.
《思想教育研究》2010,(5):F0002-F0002,F0003,F0004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一直保持高比例就业,连续十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04年,学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是全国受此殊荣的四所普通高校之一;2009年,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获奖的两个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之一;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相似文献   

18.
行业动态     
教育部“就业网”近期活动倍受瞩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www.myjob.edu.cn)自创办以来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会”,近日多项招聘活动也相继拉开了序幕。记者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预测与评价处处长余舰那里获悉,由教育部与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大中型企业与2006年应届高小毕业生网上双选周”第二次活动和“2006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倍受瞩目。各地高校纷纷采用多种形式动员组织毕业生参加招聘会活动,同时针对今年的招聘活动企业也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活动开始当天…  相似文献   

19.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启动“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力度大的措施办法,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主要是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不同时期,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网络大招聘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上述活动,  相似文献   

20.
史传统 《教育》2011,(20):39
每到大学生毕业季节,一些高校为"刷高"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先签就业协议,再拿毕业证和学位证",否则就不予毕业。为此,教育部6月1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高校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是否签约挂钩,并重申对就业率作假、违规者实行"一票否决"。《教育》旬刊记者对陕西省各大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协议"假签约"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