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国藩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了晚清学术发展的走向 ,在当时和其后都产生了影响 ;曾氏经世致用思想为晚清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准备 ;曾国藩理学经世致用思想丰富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内容 ,充实了“内圣”、“外王”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晚清颓废不振的政局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独特的曾氏家风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萌芽成型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与同时代的理学复兴成为曾国藩文化思想最终形成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功成名就,位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场楷模”、“千古完人”,曾国藩家族子弟及其后人共240余人,得到“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其祖父曾星冈家教方法和形式的基础上,实践完善了家教理念,至今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对桐城古文理论和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加以改造和阐发,使之与现实的政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适应了晚清社会思潮的发展。加上曾国藩在晚清政坛上的巨大影响,一大批士人汇集其麾下,使桐城文派出现一度中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年轻时代的毛泽东,很少有佩服的人。但他十分佩服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晚清重臣,被封为文正公,所以也被人们叫做曾文正。有那么多的著名人物、英雄豪杰,可是毛泽东偏偏独服曾文正,这真是个让人  相似文献   

7.
晚清以降 ,幕府制度的社会职能日益多元化 ,幕府的社会作用愈见突出。曾国藩的幕府以其人才荟萃、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神州第一幕府”之美誉。对此学界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且取得了甚为可喜的成果。成晓军先生近著《曾国藩的幕僚们》(以下简称《幕僚们》)一书 ,在曾国藩幕府的人物研究上又有所突破。一、人物撷取的典型性。曾国藩幕府人才济济 ,《幕僚们》一书仅撷取李鸿章、彭玉麟等 8大幕僚 ,辟专题以评传形式叙述各人生平事迹 ,自然寓有作者之深意。此 8人都是幕府中重要人物中的佼佼者 ,与曾国藩关系密切 ,对曾国藩乃至晚清王朝…  相似文献   

8.
作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权重一时。是时,列强环伺,社会剧变,为实现富国强兵,曾国藩在引进西方科技、任用与培养科技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4,(23):17-17
左宗棠自幼饱读诗书,腹藏经纶,聪明绝顶,他的老师曾以"国家千里驹"称赞他。左宗棠成人后性情十分孤傲,他曾为自己撰写一联曰:"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还自称为"今亮"。左宗棠虽才华横溢,但年轻时仕途不畅,而他的好朋友曾国藩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当曾国藩身为侍郎时,他仍然一介布衣,混迹山林。左宗棠常为自己的命运而鸣不平,同时也对曾国藩的官运感到忌妒。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代名臣,他的成功与湘军是分不开的。以湘军为跳板,曾国藩登上政治上的显赫位置,与此同时,在湘军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曾国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这种战略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不喜历史,疏于读书,对"曾国藩"这个名字一度只停留在政治人物的理解上,甚至更多的是从某些影视剧里获得的负面感觉。某日偶读报纸,发现伟人毛泽东曾与友人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于是产生想了解曾国藩的极大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方知,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著作和思想也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拟对他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活动略加叙述,以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一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1868年9月6日),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曾国藩为直隶总督。曾在办理交卸后入京请训,慈禧太后等曾四次召见并面授机宜。同治八年正月十七日(1869年2月27日),曾国藩向清廷上《略陈直隶应办事宜折》,指陈了直隶社会存在的弊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晚清最有影响的督抚之一,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曾国藩的科学救国思想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广泛招揽科技人才、积极筹划派遣留学生、组织翻译西方书籍等措施来实现的。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一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毅勇侯,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可曾国藩却说他自己远不如其祖父曾星冈.曾星冈在曾国藩心目中形象高大,地位崇高.曾星冈的言行对曾国藩及其家族后辈的影响深远,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世,二是治家齐家.在曾星冈言行的影响下,曾国藩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以来家庭文化建设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仅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曾国藩形象”,更是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展现了一种“曾国藩现象”;这种“现象”蕴涵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他人谋事可以高瞻远瞩、精到细密,一旦返诸自身便缺少主见、畏首畏尾。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乃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孔孟名教的浸润下,一门心思所想的都是为皇上“尽忠”,从来不曾有“自主”意识,这无论是对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来说都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映照出一种历史定律。借鉴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历史定律,造就具有自主意识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晚清政治制度史方面,幕府问题常常被人忽略。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幕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它,不仅对晚清政治制度史,而且对整个近代中国史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晚清的幕府制中,曾国藩的幕府无论在组织、规模、作用和影响诸方面,都超乎其它而具突出地位。本文试就这一典型作一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叶守法 《池州师专学报》2010,(5):110-113,122
曾国藩是清朝"同治中兴"的重臣。其大量采集收藏图书资料,并认真阅读、刻苦研究、积极创作的治学态度与思路,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产生的作用,在当时被众多的才子所青睐。有许多的文人志士,也因此纷纷投入到他的门下,以领略其真谛。而今天看来,他的治学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理学大师,其理学思想的渊源首推家学.曾国藩父祖辈均为理学的坚定捍卫者和笃实践行者,善以身教、言教并举教育子弟,故曾氏家训中的理学色彩非常鲜明与浓厚,尤其是祖父之教(迁善改过、居敬持重)和父亲之训(晨起养气、节啬保身),开启了曾国藩理学启蒙之路,后又被勤治理学的曾国藩加以推阐,形成规模,一生遵循.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外交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外交思想研究述评曹建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对于他的外交思想,随着时代和国家政治的变迁,人们对其评论毁誉殊悬.现就人们对其外交思想研究的情况,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缕析如下.>*nNI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把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