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静 《成才之路》2011,(17):57-57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从才、学、识三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师“前途”的看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必须具备才、学、识全方面知识。那么什么是才、学、识呢?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已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个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所谓史才,是指搜集、鉴别和组织史料,并驾驭这些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史料、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各种知识。尤其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有更新的内容和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对才、学、识三长分述很明确,但后来史学家对其中“识”字含义有不少歧见。借用当代史学新观念,重新剖析《史通》有关内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可以确认刘知几才学识三长论中的“识”,指历史编纂学见识,而非历史见识。  相似文献   

3.
为学六艺     
杨虎 《中国研究生》2011,(12):37-39
我上大学时,经常考虑两个问题:一个优秀的学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要在学术研究中做出点成绩来,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后来学习中国传统史学理论,大受启发。唐代刘知几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学"、"才"、"识"三方面的素养,清代章学诚认为史学家还应该具备"德",近代的梁启超将"学"、"才"、"识"、"德"称为"史家的四长"。其实不唯史学家应该具备以上四方面的素养,其他学科的学者皆应如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学者除了应该具备"学"、"才"、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关乎中学历史的教学质量之优劣、课程改革之成败。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一要提高史才,重在学科能力,尤以口才、文才、干才为重;二要夯实史学基础,包括精而深的历史专业知识、新而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广而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三要优化史识,就是识见和义理,以及看待历史问题的灵心慧眼和真知灼见。中学历史教师只要在才、学、识上有淡泊宁静的坚守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才、学、识的愿景也就无限地接近,历史教育的魅力也就一览无余了。  相似文献   

5.
古人在整理古代文化时,分类为经、史、子、集。中国史学文化遗产的珍贵、丰富,在全世界首屈一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史学家,对“史学”的看法和要求是怎样的呢?以下试窥其一斑。一、史学批评中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也有政治标准、学术标准两个方面。刘知几的“才、学、识”,章学诚的“才、学、识、德”,就是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的统一。识、德,指封建政治、道德的修养。才、学指学术修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  相似文献   

6.
东汉著名学者应劭以其学识渊博而闻名后世,其著作《风俗通义》、《汉官仪》是我们研究汉代社会制度、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应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学、识兼而有之的史学家,他与他的史学著作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晚近30年来,英语学界兴起一种名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新史学,如今已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大学和中学的世界史教学内容,我国学界和教育界也奋力追赶这股史学新潮。任何文明大国的教育都离不了史学,民主化的"全球史"学让我们看到史学也最容易败坏一个文明大国的教育品质,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以悉心研读历代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之人写下的作品为前提。历史本身并不能给人真正的德性教育,必须经过灵魂高贵之人的咀嚼和反哺,历史(叙事)才会成为对生活有益的东西;否则,面对永远混乱的人世,一个人永远看不到"智慧以及一切称之为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8.
浅谈历史的眼光赖隐鸿古代史家研究、编纂历史,非常注重识见眼光。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史家应具备才、学、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认为,作诗和作室一样,对、学、识缺一不可,"而识最为先。非识,则对和学俱误用矣!"从司马迁开始,重视识见可以说是我国史学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辩其心术以议史德,呜呼可哉?”按照章氏之说,史家只有具备了史才、史学、史识、史德四长.才算全面合格。然以现今之时代要求,即使具备了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史观、史技、史法等.也只表明一个人具备了成为优秀历史教师的条件。是不是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还要看“史艺”.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11.
高青 《成才之路》2009,(7):96-96
今天素质教育已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传统史家的这些素养很重要。固然是我们应当借鉴并加以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刘辉萍 《文教资料》2007,(30):67-68
素质教育理念为史学摆脱危机提供了机遇,也给高校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挑战,高校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普及历史教育,为史学发展寻找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吕淑相先生在为《中学语文教学论集》写的序言中指出:“一位高明的教师也应当有才、学、识这三方面的修养。掌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这可以算就有‘识’。除此之外,还得有‘学’,那就是说,对本门学科有比较全面的知识。”“有‘学’有‘识’,还得有‘才’。什么是教师的才呢?有两个才:一个口才,一个笔才。口才不一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者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14.
历史有六种形态.在史学研究中,历史事实和历史史实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有六点区别.历史研究的根本知识方法是"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历史专业的本科同学,应当在五个方面加强修养,提高史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历史理解是全面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思想方法,是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历史理解的内涵应从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等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史学本体论居于主导地位,史学本体论和史学认识论是史学方法论的基础.历史理解的目标指向必然从基于事实的探究走向敞现关系和意义的理解,主要包括历史事实的澄清与建构、历史叙事的理解与辨析、历史价值的追问与阐发三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刘知几的史学。一、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揉的历史观;二、以封建正统观念为指导的历史编撰学;三、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批评。作者认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澄清了刘知几研究中的一些片面观点。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9.
"易与天地准"的历史思维是司马迁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方面的原因。《周易》自身的属性与它在秦汉时期的地位使《周易》思想成为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易学流派等是司马迁形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的重要前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周易》原文与易理的引用。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史学的重要功能,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很少观照史学"以史为鉴"的功能,导致课堂没有"灵魂"。本文以人教版《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让历史真正成为"一面镜子"。一、寻觅:挖掘辛亥革命的史学价值寻觅"镜子",需要厘清线索。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共三目:武装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如果按照文本的顺序,则是革命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