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早期改革是原苏联七年改革历程中相当重要的阶段。对改革的困难程度和艰巨性估计不足;政策失误和不利因素的干扰;外交和防务政策的调整滞后是造成早期改革严重受挫的主要原因。早期改革失利,不但造成了苏共的分裂,还促使戈尔巴乔夫和苏共将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2.
苏联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动因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几乎逢会必讲改革”并且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去推进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对改革表现出来的这种紧迫感不是没有缘由的。长期以来,苏联是通过粗放经营的方式即用增加劳动力、固定基金和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生产的,这就要求把全国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民自治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以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为核心内容的新政治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维埃制度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柱.戈尔巴乔夫最初把加强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与泛化的新思维理念在其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对苏维埃体制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制度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削,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从改革苏维埃制度走上了废弃苏维埃制度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4.
导致苏演变的是戈尔巴乔夫早就确定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联的演变和解体》(《当代思潮》1994年,第2期相晋川文)文章说,“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变革苏联社会的纲领。他不同意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看法,而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思想演变有...  相似文献   

5.
今年(1988年)二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人们不禁要问,1984年,也就是四年之前刚刚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至今时间不长,许多改革措施尚未实现,为什么忽然文要进行教育改革呢?这是与苏联整个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关,也即是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有关。  相似文献   

6.
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这个失败既有深刻的内部因素,又有不能忽视的外部诱因。笔者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具体表现在:西方同苏联的长期对抗动摇了苏联人民的政治信仰,使苏共的合法性受到侵蚀;西方价值观对苏联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地从思想上背弃了社会主义;西方国家对东欧剧变和苏联民族分离运动的影响,迫使苏共放弃一党制原则;西方国家对苏联激进改革派的支持,使得戈尔巴乔夫受制于激进改革派,间接触发了"8·19政变";西方对苏联经济援助的不力,使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计划落空。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共拯救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联的改革跌宕起伏,不仅深深影响了苏联,更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中苏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给世界带来震动。由于两人的政治生涯及人生经历有显著的不同,因而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迥异。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使其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戈尔巴乔夫一帆风顺的仕途使其采取了激进式的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结果,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旧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固然是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则无疑直接导致了苏共的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共在执政中的不足,对于人们观察当前世界局势变化和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84年苏联进行普通教育改革,到1988年改革进入了关键的阶段。自十月革命后70多年来,苏联进行过几次教育改革,但都没有象80年代这样彻底。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跟踪研究。现将苏联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分述如下: 一、教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来,苏联提出了“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新思维”、“公平性”和“民主化”口号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着手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  相似文献   

11.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的实质,在于执行了一条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路线。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而是苏联剧变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苏联剧变最重要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主要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提到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一共五位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过重大影响的领导人、细心的学生发现,前面四个领导人的时间能衔接上.而勃列日涅夫与戈尔巴乔夫之间有一段空挡期。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苏联最高决策人戈尔巴乔夫以及他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1986年),把“新思维”的旗帜高高树立在全苏改革的一切阵地上。这就为教育领域新思维的萌发和壮大开了绿灯。  相似文献   

18.
苏联新阶层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其中的部分人是由原来的体制边缘阶层演化而来,部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在苏联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以及财富获得的独特性质,导致其政治认同上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制度变革的愿望和动力,因此,苏联新社会阶层中的许多成员认同市场经济体制和资...  相似文献   

19.
邓倩 《安康学院学报》2018,(1):92-95,128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经济体制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极度不协调的弊病,在其随后的改革中亦涉及到了农业方面,但由于对苏联农民的现实需求及农业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其农业改革收效甚微,农业发展的低迷状态未能得到实质性改善,农民大失所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直接影响了苏共在农民群体中的公信力,削弱了其执政根基,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通过分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农业改革,可以透视农业发展、农民状况与共产党执政之间的现实联系,为党处理好农民问题、巩固执政基础提供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纲领,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他明确地说:“除了向市场过渡,别无选择”,“实行市场经济应该是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和改善国民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人们很容易提出一个问题:戈尔巴乔夫的市场经济纲领对不对?他的市场纲领是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我们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戈尔巴乔夫也把实行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两者有什么根本区别? 分析与回答这个问题,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来说,必须区分市场经济一般与市场经济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