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说起来也挺孤陋寡闻的,我刚刚接触档案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兰台”是什么,只是在有关的档案报刊上看到过这两个字眼,感觉这应该和档案有关吧。后来搜索网络,才弄明白“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专门收藏朝廷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人员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这样看起来,自己也可算是个“兰台人”了。而今,自己和兰台相依相伴也快有十年了。  相似文献   

2.
胡剑 《中国档案》2007,(6):60-61
兰台,最初是指宫廷里面存放档案的地方。汉代将管理档案的官员叫兰台令史。如今,“兰台”成了档案或档案部门的雅号。我这里所谓的“归隐”,不是指金盆洗手、退隐田园,或遁入空门、逃避现实。我借用“归隐”一词,是想说明自己近年来的一段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正>档案,我该怎么描摹你呢?你具象也抽象、单纯也复杂,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你,我们很难找到人生的来处与归途。你还有个清新雅韵的别称叫兰台,档案工作者随之被称为兰台人。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兰台接触密切,我对兰台认知加深,故事多多,收获满满。难忘的初遇我与兰台初遇,源于家中的“人情簿”。我出生时患有脑瘫,  相似文献   

4.
古代兰台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档案工作者爱以“兰台人”自称,盖因兰台是西汉档案收藏之地。但“兰台”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楚国有一台名“兰台”(今湖北钟祥县,亦说在秭归县城),是楚王登高赏景处。《文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引发了宋玉的“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的高论。文人与君王在兰台的问答,引起后世知识分子的歆羡。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诗:“…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我国史书中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瞬间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同行们都把自己称为“兰台人”,心中着实感动。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好像一下 子充满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姑且不去考究和追溯“兰台”的历史与渊源,只想用兰台的沃土润养出自己的兰心慧质。生活就是这样,从某个瞬间开始。其实,早在6岁那年,冥冥之中就早已注定我将是一个档案人。一名被下放回乡的老干部找到在落办工作的父亲,热泪盈眶地对父亲说:“老张,找到档案了,我的事有着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雨后,漫天飞舞着蹁蹁的红蜻蜒。也就在那一瞬间“档案”这个陌生…  相似文献   

6.
平凡的坚守     
单谦 《档案时空》2017,(2):18-18
兰台清冷。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眼中,档案工作远离中心工作、远离社会生活。从事档案工作则常被戏称为坐“冷板凳”。但在这个寂寞清冷的岗位上,一位位平凡的兰台人却选择默默坚守,用一颗颗炽热的心把“冷板凳”焐成了“热部门”。全省档案系统“两学一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五位报告人就是众多优秀兰台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我国档案工作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西汉初期开始,人们就习惯把管理档案的地方或部门称为“兰台”,在这漫长的发展中,兰台人形成了特有的性格、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形成了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称之为“兰台”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演变,不断提炼出先进的、积极的、精粹的思想,用以维系、协调、指导、  相似文献   

8.
兰台随想     
舞台,千姿百态;讲台,桃李盛开;档案人耕耘在兰台,将历史的足迹记载。历史从昨天走来,走进我敞开的胸怀;历史向明天走去,我的双眸追寻着她的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在我手中编织,结成一根链接时空的纽带——“对历史负责”兰台人责无旁贷。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9.
38年前,年仅22岁的肖回生,就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30多年中,他痴情兰台,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地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倾注在兰台的历史长卷中,谱写了一首令兰台人骄傲和自豪的"痴情曲".  相似文献   

10.
黄治 《云南档案》2006,(1):39-40
今年的云南兰台喜事连连:档案工作第一次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八项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地州馆库建设资金逐步到位。因此,今年的全省局馆长会开得异彩纷呈,会上举行的第一届全省“我爱兰台”演讲比赛圆满成功。38位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上的档案工作者身着亮丽的民族服装,讴歌了我们为之默默奋斗的档案事业,歌颂了兰台人对档案的挚爱,展示了新时期档案人的风采,情到深处,讲者动情,听者动容。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打动了评委,感动者在场的每一位档案同仁,为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我们选编了部份获奖者的美文,与大家共赏、共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一名铁路职工,也是一位兰台人。很早就听说过有这样一份期刊,是我们四川档案界的权威刊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是四川档案人代代相传的宣传文化阵地,是前辈与新人奋力在纸墨间搭建起的沟通交流桥梁。从遥遥仰望,到偶然的机会终于与之相遇,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我是一个爱书香、爱文字之人,踏上兰台之路以来,虽平凡如斯、苔花如米,但也把一份初心和热忱献给了档案事业。与《四川档案》初见即如挚友,油墨清香间,我能明白上级指示精神、洞悉档案界动态、知晓行业信息、感受兰台人执着。  相似文献   

12.
在长期的兰台生涯中,笔者发现不少案卷患了“残疾”:有的档案有批复无请示,有的档案分类交叉重复,有的档案没有备考表或没有签署,有的案卷题名拟写不合要求,有的档案破损影响阅读,有的档案有铅笔或其他彩色笔字迹等等.这些不同程度的案卷“残疾”症会严重影响档案的长久保管、检索利用和价值体现,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由此而带来的其他负面效应更是难以估量.防止形形色色“残疾”病是兰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赞兰台世界     
有一种茶叫"云雾山中",其香味蕴含在平淡的深处.有一类画如天空一般简洁,却包容着绚丽的彩色.有一种专业叫档案,那是兰台世界,是百花园,是档案工作者广阔的天空.在这座兰台事业的百花园中,兰台人攀垣在崎岖曲折的历史通道上.他们探索着人们实践的足印,用序号的绳索将它穿起.啊!象一帘智慧的群星,闪闪放光.  相似文献   

14.
在邮电企业30多年,有20多个春秋是在“兰台”岗位上渡过的。在这惜别岗位的日子里,我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虽然头上没有光环,胸前没有职位符号。但是正是这个极普通的岗位造就了我、锤炼了我,给了我知识的源泉。在这个岗位上,我从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成长为一名新世纪的知识女性,从一个一窍不通档案专业知识的生手,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档案馆员,我从内心感谢“兰台”。20多年前,我是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女工,组织上把我从生产一线调到档案岗位,从此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全国…  相似文献   

15.
李才东 《中国档案》2023,(12):74-75
<正>2022年12月30日,在重庆市武隆区(2017年1月武隆县撤县设区)档案馆退休职工欢送会上,信息科科长、三级调研员李小兵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要离开大家了,就要离开这里——为之奋斗33年的档案工作战线,离别是不舍的,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无愧身为兰台人!”时任重庆市武隆区档案馆馆长邓文光在欢送会上说,李小兵同志扎根兰台33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档案事业,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王良伟,汉寿县档案局原局长、副研究馆员.在兰台园地里,他展示了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风采,塑造了今日兰台人崭新的形象.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位兰台骄子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却又有色有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兰草与档案保护的渊源历史 ,说明作为档案别称的“兰台”一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不寂寞,有一群兰台摄影人的身影更是活跃其中。他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也点缀着兰台春色。兰台不沉寂,靠的就是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多姿多彩的兰台人形象。曾令洪就是这个群体中比较优秀的一位,他出身军旅、现任职于浙江省档案馆。  相似文献   

19.
今年的云南兰台喜事连连:档案工作第一次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八项工程”在全省正式启动、地州馆库建设资金逐步到位。因此,今年的全省局馆长会开得异彩纷呈,会上举行的第一届全省“我爱兰台”演讲比赛圆满成功。38位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上的档案工作者身着亮丽的民族服装,讴歌了我们为之默默奋斗的档案事业,歌颂了兰台人对档案的挚爱,展示了新时期档案人的风采,情到深处,讲者动情,听者动容。他们声情并茂的演讲,打动了评委,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档案同仁,为激励广大档案工作者,我们选编了部份获奖者的美文,与大家共赏、共勉!  相似文献   

20.
看起来她们很普通,做的工作也很平凡,可就是她们———仪征市档案局的6位女同志,在清苦的档案工作岗位上,用一颗颗无私的赤诚之心,用一件件感人的实际行动,唱响了奉献“兰台”的敬业之歌。她们当中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短的已9年,最长的在档案部门工作了23年。人生有几个9年?人生有几个23年?不知不觉中青年变成了中年,中年步入了老年,细嫩的脸庞出现了细纹,乌黑的发丝渐渐花白。翟祥云、唐玉华、徐正琴、陈丽莉、李红和李翠莲这一支“娘子军”,是她们,自从和“兰台”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从不叫苦,更不叫累;是她们,舍“小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