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人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农"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生态旅游已广泛的开展起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均有积极作用.为更有效地发挥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农"效应,应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如避免过分的人工化、城市化;形成多样的旅游项目链;改善乡村生态旅游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曹炜  庞淑英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B10):137-140
探讨了模型-视图-控制器(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示范研究”项目中的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给出了以MVC模型构建“乡村生态旅游”Web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效赋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乃破解“三农”问题之良策。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高职院校服务乡村发展要聚焦技术帮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聚焦学科优势,夯实乡村生态振兴;聚焦培养培训,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聚焦文化浸润,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职业教育面向乡村发展,需要转换帮扶思路及逻辑,从把握大政方针政策,形成联动机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绘就发展最大同心圆等方面精准对接乡村“五个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科技、人才、文化等支撑,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的,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具有突出的积极生态效应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于促进云南乡村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云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突出,但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低,商业意识、旅游意识淡薄,科技支撑不足,培育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任重道远.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笔者提出了"政府引导,构建三大机制,实施三步推进战略,搭建四大平台,抓好四大关键技术,树立五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多种组织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以推进云南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道德建设是构建乡村和谐和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人文前提。一是确立乡村市场道德理念,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二是健全化解乡村人际矛盾的道德机制,促进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强化乡村公共道德规范,扼制越轨行为,促进村民与社会的和谐;四是营造公平正义的道德环境,发扬扶贫帮困精神,促进乡村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行业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业中一个很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正确有效地运用营销推广方面的理论知识加以指导,对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丰富旅游产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从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出发,围绕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发展现状,以莆田“笛韵森林人家”为例,通过分析营销推广策略在项目中的运用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推广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具体营销策略,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莆田“笛韵森林人家”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生态性、经济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论乡村旅游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必须要有相应的产业作为依托。作为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兼有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特点的乡村旅游,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依托的产业,并且大有可为。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避免乡村旅游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振兴为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新时代耕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解读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分析了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索了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的发展路径,即构建扎根“三农”的耕读教育体系、拓展立足“三农”的耕读教育实践、建设服务“三农”的耕读教育师资团队、打造热爱“三农”的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从培养“三农”情怀、领悟“三农”内涵、完善“三农”知识储备等方面引导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但是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在协同性、保障性、多元化落地等方面面临困境。因此,可从“三全育人”角度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即谋划思政育人“组合拳”,集中力量全员育人;抓实“融入”契合点,分阶段全过程育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矩阵式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热度及高关注度使“三农”短视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也促使农民及返乡青年借助社交平台参与“三农”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中。文章以“康仔农人”抖音账号发布的短视频作品为分析对象,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三农”短视频的符号整合与意义建构路径,为“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的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并为乡村短视频创作与“三农”领域的结合提供借鉴,助力乡村。  相似文献   

13.
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发展过程-发展理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融合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特色,基于我国国情,拟建了乡村生态旅游理念模式-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方法)模式-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理念模式构成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基于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生态环境及区位特点,探索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乡村生态旅游从自发到培育到成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下汇集各种愿望、诉求的现实目标。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到的优势,乡村振兴也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契机、延展了育人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责无旁贷。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原则、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原则、分类施策原则和发展导向原则,实现因地制宜与挖掘农民潜力的统一。加大教育扶持力度,发挥教育先导作用;找准农户需求与地方高校优势结合点,提高“三农”“造血”能力;建立农民参与和受益机制,保障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大相对贫困大学生精准帮扶力度,减除他们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共同富裕进程中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发展乡村旅游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借以带动乡村经济,意义极为重大。但是,目前辽西乡村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地域特色不明显、缺乏品牌建设、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凸显地域特色,打响辽西地区乡村旅游品牌;明确辽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变观光为休闲,加强辽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等。  相似文献   

16.
历史经验和东北“三农”的现状,决定了“三农”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应有之意。解决东北“三农”问题,关键是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正确界定农村土地的代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相似文献   

17.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系2004年11月经学校批准成立的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农村研究的学术机构,由社会学系、法学院及我棱其他院系从事“三农”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近十人,兼职研究人员多人,中心主任为贺雪峰教授。中心办有三农中国网(http://www.snzg.cn),出版《三农中国》季刊和《乡村中国评论》年刊。中心主持有十多项大型研究课题,在湖北洪湖、荆门等地建有乡村建设实验基地,在全国二十余省市农村开展调研。中心强调以田野经验为基础,从学术扣公共政策两个方面推进“三农”研究。其研究风格被学界…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在其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设农村的观点。时至今日,这些观点仍有助于人们超越经济和政治视角的局限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当前“三农”问题,从而获得对“三农”问题全面深入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9.
池州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是编制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的新理念不再是把良好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环境来纯粹地保护,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生态资本来运营,使其不断增值和发展,做到“保护和利用有机统一。旅游和环境协调发展”。池州市生态旅游发展要以“三片一线”为重点,发展规划应充分显现良好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池州生态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贯穿资溪县二十多年奋斗与发展历程的重要战略。近年来,资溪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生产的双向互动与良性循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红色资源优势利用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引流能力待加强等问题,制约了资溪发展步伐。资溪县可以遵循以下路径通过“红绿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深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策划多元营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