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船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中蕴含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和谐审美观。王船山和谐审美观的内涵包括:"和而不同"的审美标准、"中正平和"的审美理想、"情景合一"的审美路径。王船山和谐审美观是推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建设、设计艺术创新和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考虑:一、从客观对象与人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使美所反映的内容落在实处;二,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使审美价值问题获得科学具体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认识人类的审美欣赏;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书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念和美学体系。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方法一般有四种;一是对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二是超越了审美客体外观的审美追求;三是审美主体对自身的审美追求,四是对审美客体“象“及“象外“审美追求的综合提炼。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宗教与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本主要从三个方面较为深刻地阐述了禅宗美学思想对中国人画审美表现的巨大影响,即禅宗通向审美;禅宗的艺术化倾向;淡泊高远的人画。  相似文献   

5.
任何音乐的演奏美学都是构建在人们的审美理念的基础之上的,其中包括了演奏者对特定乐器的认识;演奏者对音乐的认识;同时也包括了演奏者的认知水平和审美理念。那么,从演奏美学的这个角度,就是要将自己对各方面的认知通过演奏而表达出来,因此任何一个人的演奏美学都是构建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就是知、情和意(意志)。既然如此,那么就应有三种科学来研究它们。知,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意志,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情,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审美教育就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正确理解、评价和创造活动中对美好崇高事物判断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审美教育不仅诉诸情感,  相似文献   

7.
图书出版美学是研究图书出版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图书;出版;材料。它具有四个重要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广域性;动态复杂性。逻辑构架包括图书出版美学的文化定位和哲学定位,美是如何实现的,图书美的内容、形式及其历史变化和图书的审美价值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三论”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美学思想同欧洲的鲍姆嘉通很是接近,王船山能以美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考察社会现实的真善美,并且也以人性为本去审视饮食美学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艺术美的理论研究的建树为高。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美学审美解放 的理论有两个特点:一、它是基于对人的理性本质公设的逻辑结果;二、它在意向结构上对人本身欠缺的反省,而是对外在于人的困境的鄙弃。之所以由德国审美解放无法达到自由,原因在于德国古典美学是以认识论来负担价值论,使之最终沦为了审美乌托 邦。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对我国儒家正统诗学与审美诗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对我国古典诗学与古典美学具有重要贡献.他的"诗教"观泾渭分明,妍媸并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杰从研究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到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的关系,后又转向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可以说,他在精心构建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美学理论研究的桥梁。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王杰有意识地将其美学理论和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王向峰与牟心海都是美的守望者。几十年的守望成为一种更加别致的风景,正是这种风景铸成守望之美。牟心海以饱满的学术激情走进王向峰的美学世界,他的研究严谨而自成体系,在回归历史现场中探求王向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抽炼其美学思想核心。牟心海回归历史现场,并不总是寻找那些大历史,有时他更喜欢打捞历史的"碎片","避重就轻",建构一个新的"意义场",为我们揭开另外的"谜底",回归历史现场,更突出之处在于,他回到实践场,探求王向峰美学思想的实践性特征。对于王向峰的每部美学著作,牟心海几乎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观照中进行研究,并型塑美的守望者。而这一切源于他几十年对于美的守望情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骚雅"、"清空"、"意趣"是张炎对词的主要审美理想,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骚雅"是张炎对词审美最核心、最基本的要求,"清空"是"骚雅"最佳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笔法,也是一种境界."意趣"是继"骚雅"、"清空"后更高的艺术追求,是"骚雅"、"清空"的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真美"是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必真而后才有美.王充之真是能被经验证实的真,以及基于其上的思考、推测和判断之真,因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真美"是王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尺度.由此出发,王充否定文章中的语言夸饰,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审美想象力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真美"贯彻到"文"心"同题上,王充要求主体内在思想情感必须"实诚"不伪,文章则应真实地传达自我的思想情感,文是自我的客观化,王充重视文章的独创性,并视之为艺术美的源泉和文章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69章专论王国维,对王国维忠实输入西方哲学 ,美学,真正读懂康德并以之为自己的主要学术根基,对王国维的哲学,美学成就,给以充分 高度评价;精辟分析王国维的两个美学纲领之理论价值及其与柏拉图,康德,叔本华之关系;正确指出王国维自杀之因为殉清。  相似文献   

19.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20.
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