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例子”一说,源于叶圣陶先生:“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渎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笫  相似文献   

2.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实现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轨的具体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民族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话中的“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学习的迁移运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迁移,不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指出 :“中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已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近年来 ,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考试 ,都不约而同地增大了阅读考题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作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 ,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 152页 )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其实,由"这个例子"到"举一反三"就是迁移思维。在心理学中,迁移思维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或态度形成的影响。在教育  相似文献   

7.
过去往往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叫“讲”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听”课。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多少,成了评价课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一些教师又认为课堂教学要少讲”或“不讲”。其实,作为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究竟如何讲”,关键要有一个“度”。叶圣陶先生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学习》“争鸣”这个栏目里,曾刊过周遵汉、王丽亚的题为《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略谈中学语文教学的非科学性》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广为人知的事例开头:“雪融化之后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学生的答案是“春天”。作者在文中指出:“这个例子,当今已经普遍认为是创造性思维向传统思维挑战的典型例子。然而仔细一想,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仅仅他们对问句中的‘是’字的理解不同于教师的理解罢了,教师把‘是’理解为‘变为’,学生则把‘是’理解为‘将会出现’。”“导致学生的回答同教师的…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作为范例供学生学习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有心人,去挖掘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精心设计相应的小练笔,有效促进读写迁移。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王尚文先生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于1978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为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吹来一阵春风。叶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性意见。文中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等思想,对30年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都‘喂’给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叶老在这里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课文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采取“两变”与“两统一”的方法,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好课文例子,是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现论述如下,供参考。1、变讲为导,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  相似文献   

13.
过去,大家一直把各学科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当然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良好习惯的任务,提出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大力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倡导课程标准的今天,叶老的这种观点仍然是具有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老大难”,究其原因,是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少、慢、差、费、效率低的现状,必须重视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迁移是心理学定理,具体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学中,恰当运用迁移规律来指导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南宋理学家朱熹亦说…  相似文献   

15.
过去,大家一直把各学科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当然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育家叶圣陶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培养学生使用语文良好习惯的任务,提出了“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大力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倡导课程标准的今天,叶老的这种观点仍然是具有前瞻性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7.
甘岱昌 《学周刊C版》2014,(5):139-139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在《略谈语文学习》中提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潘银 《教育文汇》2014,(15):27-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现代课堂的转型也在力求向着叶老所提出的“不需要教”的教育愿景努力着。如何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之境呢?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达到“不需要教”之境,必须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理想。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文章,当它被选人语文教材时,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向读者传递信息,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是怎样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学习中,人们一直误以为文体、语法、修辞和写作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过:“我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识’,好像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法书不可能担负提高语文水平的全部任务……语法书讲的是全部语法,其中有些话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语文的素养曾有过形象的说法:“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那么要想让语文成为学生接受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就必须从“工具性”刻板、纯粹的知识记忆中解脱出来。作为语文老师,只有更新观念,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吃透新课标的精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形的课堂结构,体现公平参与,合作发展的参与式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