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人们运用词语时所关涉的不对称现象、语义因素和句法因素三个角度对"大败"和"大输"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在现代汉语中,"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可说,而"中国队大输美国队"不可说,主要是词语使用的不对称现象、语义因素和句法环境三个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2.
汉语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语。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不同词类,我们发现汉语中具有模糊语义的词大都集中在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其词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试图从主观量范畴和语用交际等角度探讨汉语具有模糊语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结构进行研究,主要讨论了"副词+名词"结构的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和认知机制等问题,从语言本身及人类认知两方面论证了用非范畴化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名词"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词蕴涵的文化意义极为丰富,中国人爱红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本身鲜艳醒目,但更重要的是红色有着深层的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人红色情结的起源、"红色"的象征意义及中西方文化中"红色"之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红色是人类最早使用的色彩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经过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认知系统不断改变和完善,"红"由最初的颜色义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投射到其他语义空间的表"喜庆、吉祥、顺利、美好"等意义。本文从心理空间的角度出发,阐释"红"如何通过空间的投射和整合,形成新的语义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简直"是一个很常见的副词。但对于其语义来源和现代汉语中的语义,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古以来各个时代的相关语料,从"简直"的初始意义入手,试图分析出这一副词语义的来源,并进一步明确"简直"在今天所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假设连词之一,该词始于唐代,从其构词法来看,"如果"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同义语素并列。假设连词"如"早已存在,"果"则经过一系列语法化才沾染上假设义,并于宋代最终形成表示假设关系的专职连词。在这一过程中,词语的双音节化和类推作用是其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且明清后这一用法得到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语的语义和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较大差异。该文以"红"、"青"二色为例,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语的列举和比较,考察中日色彩词语的语义和文化意义的差异,进一步揭示不同语言所反映的不同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之后"、"以后"是一组近义词,有时可以替换使用。然而仔细考察,两者还是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文章从句法功能、语义特征两方面对单用的"之后"、"以后"进行辨析,以便我们对其功能及语义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2.
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隐喻、转喻及原型理论,以汉韩英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红"为例,根据词典中汉英韩"红"的各种语义认知的典型程度,分析了汉英韩民族的文化心理图式及其成因。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图式对语义认知及语义范畴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英语时,应注意汉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习惯用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本文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探讨某些颜色的文化内涵及其习惯用法。red(红色):在中国,红色代表热情、温暖,象征着幸福、吉祥和胜利。古代的达官贵人直用红色装饰门庭,因而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这里的“朱”即红色,象征着尊贵、地位、权势和富有。郭沫苦在《满江红冲写道:“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这里的赤表示世界山河一片红,到处是光辉灿烂的景象。赤橙黄绿青蓝紫,在中国文化中,红为各色之首。在英国…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汉语单音形容词"深"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深"的语义内涵、"深"语义衍生扩展的路径,并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东南亚学生使用"深"各义项的情况,探究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红色在中国人与泰国人眼中的文化意义有相同、相似点,亦有迥然不同处,这导致了汉泰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的相似与不同。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的对应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在引申意义上与泰语中含"■"字词语基本相符;第二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有某项引申意义,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此项意义缺失;第三种是汉语中含"红"字词语某项引申意义缺失,而泰语中含"■"字词语有此项意义。汉语教师在面向泰国学生教授汉语中含"红"字词语的引申意义时,针对汉泰两种语言中含"红(■)"字词语引申意义的三种对应情况,可以酌情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义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该词语使用情况的考察,明确该词语使用中出现的语义增值情况,力求明晰"书卷气"这一词语的语义特征并厘清它与其他常现近义词的关系。通过对该词语义特征的精确提取,从而对词典编纂、写作规范及对外汉语教学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空穴来风"的释义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空穴来风"的语义逐渐向"事出无因""无根据"演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空穴来风"的释义变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并未全面反映出旧义已经消亡、新义占据绝对优势的语言实际。现行辞书对这一类语义变化的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模糊性、滞后性的问题。建议词典针对语义变化的词语释义编写可采取"保留旧义,突出新义"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格式应用广泛,共时层面上,"有的是"格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文章先介绍该格式的句法特点,然后重点分析其不同的语义类型以及在不同语义类型下的特点,最后总结该格式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吃"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反映了"吃"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汉语里,"吃"是一个语义丰富、表达能力和比喻功能都极强的词语,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吃"有关的词语,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构成了整个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0.
汉语颜色词语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用于人物服饰的颜色词语种类多、范围广、出现频率高,充分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服饰潮流和社会文化,极具特色。研究发现,《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共使用颜色词38条,涉及"红、黄、绿、蓝、紫、黑、白"7个颜色范畴,共出现119次。本文分别从服饰颜色词语的出现频率、构词方式和修饰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以期为明清时代汉语颜色词语的历史研究和服饰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