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江晚报从去年以来,在省委宣传部和浙报集团党委会、编委会的统一部署下,深入进行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从编委到普通采编人员,都注重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晚报的一些报道部门,开始更深沉地关注和分析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注意了解群众的心态和情绪;努力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主流和特征,精心选择能够引起群众共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力求使报道深入大众的思想深处、感情深处,在引发群众和社会共鸣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大众情怀,构成了钱江晚报新的思考和行动。  相似文献   

2.
在不久前揭晓的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中,地方新闻单位——武汉晚报社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因“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而获一等奖。 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读者是否关注,是选择批评报道问题的前提之一。批评报道要想获得广泛的舆论共鸣和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选择群众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河北日报》3月1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米保广、刘秀礼写的新闻《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许多读者称道这篇消息写得好!更为地委书记李侃自动对号找差距,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所钦佩! 这篇消息为什么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我以为,这篇消息的作者懂得新闻的“接近性”,抓住了读者所关心的事物,引起社会的共鸣。而要实现报道的接近性,就必须深入群众、熟悉生活、了解群众,并及时捕捉群众所关心的信息,写成新闻,及时报道。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  相似文献   

4.
陈益群 《青年记者》2012,(32):30-31
目前,我国的新闻战线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其中涌现出来的不少作品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抹亮色,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受众的好评和欢迎。走向基层、迈向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这是新闻实践的基础。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能将现实的生活生动地刻画出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切地表达出来。通过有价值、有生命力、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引发社会关注、引起社会共鸣,从而把握舆论热点,引导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5.
李玥 《新闻窗》2012,(1):19-19
2012年春,全国普遍开展的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把党的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怀送到了千万个家庭,也把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场景传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春节的喜庆气氛更浓,让大家的心更近。这些鲜活生动的报道,引起广泛共鸣,受到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热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为群众普遍关心并能引发共鸣的新闻.如何做好热点新闻?笔者认为要把握热点事件的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热点报道的群众性和社会效益,达到弘扬主旋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媒体在最短时间内做好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实现新闻的时效性成为各媒体竞争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能不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和反响,主要在于能否处理好跟群众生活的关系。经济报道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的,群众生活是经济报道的源泉。脱离群众生活的经济报道,就很难说有什么吸引力。怎样处理好经济报道与群众生活的关系问题呢?我认为要注意这样三点: 一、经济报道要立足于群众生活,也就是要为群众生活服务。社  相似文献   

9.
王静 《新闻传播》2009,(12):31-31
社会新闻围绕着市井百姓的平凡生活,虽然报道对象不同、内容多样、角度多变,但关注的目光始终离不开人。巧妙地运用“人性”作为切入点,会使社会新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更加鲜活。  相似文献   

10.
大众日报《普通人的故事》专栏 ,自1997年开办以来 ,把目光投向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主流 ,拓宽了新闻宣传中典型人物报道的路子。该栏目的推出 ,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新闻同仁的好评 ,并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总结办栏经验 ,我们感到《普通人的故事》有以下特点 :定位准确 ,引起广大读者和普通人的共鸣。新闻中的典型人物报道 ,对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新时期典型人物的报道 ,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作为以…  相似文献   

11.
广播电视节目将平民意识作为实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最直接、最有鲜活影响力的新闻实践,也是探索媒体与群众、社会与个人感情共鸣、心态同步,实现社会文化和谐繁荣的有效途径,增强平民意识、提高服务性已成为媒体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周末”社会新闻应坚持的几项原则李备军,邵斌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现象为报道题材的新闻,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它常以迅速反映社会现象,深刻揭示社会问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趣而独树一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被读者所偏爱有加...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都在竭尽所能寻求多种方式吸引受众眼球,由此来提高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在新闻报道中,体验式报道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和手法,通过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新闻事件,广受群众欢迎。而在体验式报道中植入人文关怀色彩,更能使得新闻具有可读性、可信性和亲切感,引起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社会新闻是不同形态的人性展示,社会新闻是不同的人生形态对生命的诠释;新闻视角,是指基于新闻学理论的关于如何发现、报道、突出、强化新闻促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想知道,应该知道但不知道的重要事实,媒体工作者要对重要的事实进行及时报道,并且要将事实的真实性如实地报道出来。好新闻都是有共识、有标准的,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让群众喜闻乐见,也要贴近民心,说出群众的心声。而要将新闻原本枯燥的一面,用朴实、感性的语言文字代替华丽的文字来吸引百姓,需要媒体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况,并由记者或者主持人用最真实的感人的话语将其叙述成故事来引起百姓的注意力,引起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方延安  王涌 《视听纵横》2004,(1):106-107
我们以往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多或少地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报道基层少;报道领导视角新闻多,群众新闻视角少;新闻工作浮在上面多,真正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少;说教性的报道多,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报道少。  相似文献   

17.
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社会新闻是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社会新闻是众多新闻类别中的一类.是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对而言的。长期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社会新闻似乎仅仅是都市报、晚报类报纸的板块。  相似文献   

19.
与简要地传递信息的消息不同,电视深度报道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阐释,从而展示出新闻事件的意义。电视深度报道应当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处,挖掘事态的内涵,探究事态的意义。社会生活中,什么事件可以作深度报道,什么事件不值得大做文章,记者要有选择的眼光,要善于选题。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新闻 笔者认为,社会新闻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社会新闻与公众、民生有着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