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婚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开始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日益突显。契丹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在刚兴起时,其通婚主要局限在契丹族内,但是随着契丹族汉化程度的加深,政策的调整,其通婚范围开始扩大,开始与它统治下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通婚,当然这有很大的政治性原因,但是民族融合这一大主流也使得契丹族突破狭窄的婚姻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它的婚姻形式有回族内部通婚和回族族外通婚。族外通婚中回汉通婚位于首位,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汉通婚比例有所提高。回汉通婚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婚姻观念和生活空间变迁的原因,并且这种通婚表现出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族际通婚现象渐多.未婚青年的婚姻观念对本民族的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未婚青年这一群体的调查发现,汉回两族未婚青年对通婚观念有很大转变,但依然在心理上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本族族人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6.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7.
在明花乡裕固族族际通婚数量变动的基础上,从民族选择、通婚圈、人口规模等方面对当地族际通婚状况进行分析,阐明通婚特点以及裕固人对族外婚所持的态度。族际通婚与民族关系交互影响,互动发展。民族间通婚联姻的增多加强了明花乡各族间交往与互动,同时增强了裕固人对他族的认知,导致更大范围内各民族间的通婚。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婚姻文化与该民族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习俗、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藏族婚姻文化研究,则需要我们将研究视角放在这个特定民族传统婚姻习惯在与现代社会婚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找到其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近十年里,就藏族这一身处在特殊地理环境中的民族而言,其婚姻文化体现在婚姻习惯、婚姻形式、婚恋观、婚姻程序、族际通婚、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藏族传统婚姻形态以及在处理传统婚姻习惯与国家法时提供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越边民通婚历史悠久,对隔界村的调查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时期通婚情况不尽相同,近年新增的"跨国婚姻"以同族通婚为主,有低龄化特征,且均为"非法"跨国婚姻。跨国婚姻的产生是文化、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边境村落治理影响深远。建立良好的边民通婚机制,保障跨国婚姻有序有效,对边境村落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包括契丹、汉族、渤海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契丹作为一支特殊的力量,受到金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完颜亮登上皇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对具有特殊功用的契丹人造成多方面的影响,改革前期主要是在政治文化上提升契丹人的地位和加大对契丹文的保护,巩固皇权;后期主要实行统一江南的军事部署,使得契丹人成为被征兵的对象,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反金起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