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活的主角     
肖煜煜 《新读写》2009,(12):27-27
文章开头直接切入主题,处理得比较出色。从不甘心做配角到做主角,然后又回到配角的经历,作者感悟到了生活中“有主角还必须有配角”的道理,从而坚信‘哉也是生活的主角”,为作品的首尾呼应起了很好的作用。如果第一段竞争寝室长的描写再简洁一些,文章就更紧凑了。  相似文献   

2.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对自然景物现象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主人公心里变化及命运的发展,同时从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心理意识的外化,物化,从而构成小说的主题意象,令作品意义更为厚重。  相似文献   

3.
《静静的顿河》充分体现了肖洛霍夫作品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与葛利高里命运相连的几个女性命运,以其性别特征,围绕着爱和死的永恒主题,构成整部作品悲剧美最为精彩的内容。可以说整部作品,从卷首的开篇到巨著的结尾,都是女性个体命运的悲剧紧紧地包围着主人公葛利高里,使整部作品达到了至悲至美的极境。  相似文献   

4.
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相似文献   

5.
<特蕾莎的流氓犯>的作者以严肃的反思态度来面对文革,作品却蕴含了更丰富的意蕴.主人公的两次改名,折射出文革中青年的命运轨迹;作品对忏悔的执着和质疑将忏悔主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主人公微妙心理的展现使小说更具文学性和动人魅力.另外,从美华文学文革题材小说的整个链条上看来,<特>显示出美国华人作家们从以文革为背景进行文学试验向重新反思文革的转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以往对《美国的悲剧》的评论多集中在作品的主题——悲剧性上,而忽略了对主人公心灵的透视。本文从弗罗伊德心理学的角度,说明《美国的悲剧》是一部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作。克莱德的灵魂在小说中一次次地扭曲、变形,最终归于平静的心灵轨迹,使作品的悲剧色彩更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德莱塞卓越的心理描写技巧。  相似文献   

8.
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的主题,它在体现主人公对死亡意识理解的同时,更渗透了作的悲剧性经历对其创作死亡作品的影响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长恨歌》前后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将白居易复杂的情感特征在里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爱情与政治并驾齐驱,而最终爱情后来居上,在如此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渐渐由冷眼旁观逐步走人作品中爱情主角的内心世界,恨主人公之恨,悲主人公之悲,使诗歌主题最终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0.
原载《民族文学》1994年第12期 《黑太阳》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和传奇色彩的小说。作品通过主人公与一头黑熊几十年的抗衡过程,表达了保护野生动物热爱自然的主题。从情节构成来看,作品依次写了主人公与黑熊的四次遭遇;从人物性格来看,作品表现了主人公由年轻气盛、老成持重、好胜争强到年老力衰、悲物悯人的发展过程。这篇小说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我们与其它物种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保护这颗星球的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立意的深远、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等,使鲁迅的一些小说成为传世文学,这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重视艺术的表现尤其是他的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切相关的。世纪末的小说,创作时由于缺少历史的高度,或成就一个方面,使当代文学难于久传后世,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文学变味,更是传世之作的创作追求偏离方向。汲取鲁迅创作的给养,辛勤于艺术的耕耘,才能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出现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4.
思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因素,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思辨性体现在鲁迅小说艺术构成的各个层面。往往与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格调密切相关,甚至是作品渊深思想内涵、巨大的精神穿透力和独有意味得以生成的关键,是鲁迅式的艺术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变异语言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大量的语料,从构成语言诸要素的各个方面:语音、文字、语汇、语法等,分析探讨鲁迅小说的语言变异艺术,试图以此来揭示鲁迅小说语言的深层美感内涵。  相似文献   

16.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7.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等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非单一性 ,体现为多项性的复式主题———若干个并列主题以及正主题与副主题。复式主题各主题之间存在着集中统一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小说要"从容不迫",是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论文挖掘了鲁迅小说从容之美的表现、美学特征,并深入探讨了其小说从容之美形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柔石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启蒙观念、关注重心与小说模式方面。鲁迅对柔石深刻的影响使柔石成为一个地道的人道主义作家,柔石向鲁迅的学习是成功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