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阅读活动中应注重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但在课堂实践中,由于对"一元"和"多元"的把握有所偏差,常常使本应灵光四射的个性化阅读流于"幌子"或"虚无"。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在素质教育当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课堂上我们也应注意把握多元解读的尺度。从理论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一元"和"多元"之间的尺度把握,努力使个性化阅读在课堂实践中真正闪现出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处在两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保守的矛盾激荡之中.这使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碰到了诸如“讲与读的关系”、“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度”、“虚心静气与气氛热烈的处理”等棘手问题,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为此.本文对朱熹提出的“涵泳”阅读理论进行阐释.力求在阅读理论的本土性与适应性上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存在不少观念上的误区和偏颇。笔者认为:要真正演绎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师要为其提供路标,指明方向。一、个性化阅读的根本——尊重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珍视”学生多元的感受、体验,使课堂生成精彩,对学生游离文本、曲解文本的知识“生成”或不置可否,或大加褒扬,忽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导致文本的失落。尊重文本是个性化阅读的“根”和“本”…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创造性”基本理念在课堂上的具体体现,是时下流行于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时尚”的教学活动,它以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为特征,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似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花儿,使传统的阅读教学变得摇曳多姿。但是,透过其时尚的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其本质。当下,一种被冠以“创造性阅读”名义的“无中生有”式阅读活动正大面积铺开,  相似文献   

5.
多元解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完善。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存在着“放任自由”、“多元无界”的误阅读现象。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应该发挥教师的首席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坚持非预设性的解读,做到“多元有界”,使“多元解读”这一教学新理念在阅读教学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思考把阅读还原于阅读本身,把阅读当作学生生活的必需,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多元化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理解应特别注意多元,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实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清晰地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打造个性化阅读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标精神下生成的一种新的阅读理念,作为对传统的"独白式"阅读教学弊端的一种反驳,它确认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仅仅从形式上把握运用这一理念,盲目夸大学生的自主和个性而消解了教师的作用,这是对"个性化阅读"理念的严重误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担当起文本阅读的先行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9.
丁建华 《中学生电脑》2011,(9):36-36,38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按照接受美学的规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是契合文艺学原则的。为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适时、巧妙地“布白”,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时空中提升个性化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应和效果。实践证明,一个恰当的提问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其内在的积极因素,又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优化课堂提问.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七“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多元解读。具体阐述教师在朗读、想象、自我选择、随文练笔、披文感悟中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对众多的“多元”现象提出了冷思考:慎待多元、提升多元,呼吁我们的评价手段能为“多元解读”提供一个立足的空间,从而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阅读,就是阅读文本时要有读者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它强调学生在“独立阅读并思考、独特体验并表述、独到见解并交流”的过程中使课文的内涵不断得到开拓和建构,使课文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王海英 《山东教育》2003,(21):66-66
我们知道,阅读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有诸多“意义”未定点,这些未定点所构成的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空间,是很值得开掘利用的宝藏。高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常常不满足于肤浅刻板的结论.愿意结合自身知识、经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与深刻性,但又时常觉得“老虎吃天,难以下口”。比如,学生阅读《阿Q正传》大部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使学生这一主体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是,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如:“个性化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多大空间?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主要取向是什么?在阅读教学中,应怎样处理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应怎样把握个性化理解和理解的随意性之间的区别?等等,以致我们的教学出现了偏差。下面这一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能够有所帮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要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除了在课堂上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外,还要让孩子有一种“我想读”、“我要读”的心理需要。所以,我觉得要特别关注阅读需要。从一定程度上说,关注阅读需要也就是把握好阅读的时机。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学生相对而言容易进入境界的几个时机,姑且称之为“当时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标中也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想完成这些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然而要想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进行自主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方式多样。在此。我想仅从“阅读期待”这个角度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郭聘鑫 《教师》2014,(21):31-33
学生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必然会涉及三种"个性",即文本中作者所表现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学生的个性。这三种个性三位一体,把握作者的个性是基础和出发点,学生的个性是归宿,而教师的个性则是两者的桥梁和催化剂。阅读只有真正把握和处理好这三种个性,使之和谐发展,才能谓之"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8.
“生成”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新概念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真学”语文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主要体现在深入挖掘文本,辩证思考;突出个性化思维,触类旁通;开展群文阅读,理性分析。这样,“真学”课堂就构建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