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昕 《军事记者》2005,(12):63-63
说起军报函授中心,我总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因为我是它连续5期的忠实学员,同时也带头让我部286名官兵成了该中心的“弟子”。  相似文献   

2.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日《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取得一些成绩后,支队政委李安成对我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我在感谢身边战友帮助的同时,又在全支队战友当中宣传参加军报新闻函授中心学习的种种好处,并把…  相似文献   

3.
1999年12月27日下午,军报通联部的领导和编辑们来到驻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大队,与刚刚被武警总部授予“国宾卫士班”称号的警卫战士们进行座谈,虚心听取他们对办好军报和本刊的意见,畅谈学习军报和本刊的体会,下面刊登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我和军报一起成长肖德更;入伍10年来,在军旅生涯中与自己打交道最多的那就是军报了。它使我由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首都卫士,又由一名光荣首都卫士走上政治指导员的岗位。回顾这10年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与军报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我的心目中,解放军报就好比军队大学校里一个无言的老…  相似文献   

4.
四十元稿费     
去年10月12日,我收到了解放军报社寄来的40元稿费汇款单。这使我异常激动,因为我在军报上登的这篇稿子(9月24日七版),打破了我团近两年来在军报上稿为零的记录,而且也是我这名新闻写作路上的新兵第一次收到中央级报刊的稿费。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都来为我祝贺,既有羡慕的目光,又有鼓励的话语,忽地不知谁冒出一句:“军报上稿值得庆祝,你请客才对呀!稿费不够我们凑一点!”听着战友的提议,我很爽快地答道:“好!这次我一定请客!”第二天,我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只见邮局的董师傅正忙着给几个官兵办理各种业务手续,我凑上前…  相似文献   

5.
军旅13载,记忆中美好的事情太多了。不管是作为一名基层部队的报道员,还是一名新闻干事,与解放军报的“姻缘”,恐怕每个人都有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感激。回顾我和军报的关系,也是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军报给了我今天。  相似文献   

6.
每次回到老连队,在学习室一隅看到贴着“军报之家”标签的学习柜和里面存放的一摞摞整齐的军报,我便会感慨万千。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军报之家”的建立,有一个令我永远难忘的故事。5年前,我在连队当文书。由于喜欢写写画画,我对连队订的各种报刊很珍爱;尤其是军报,每一期我都要认真阅读,而且经常把看过的报纸用一个小柜子保存下来,以备日后查阅资料。那时连队的军报比较少,每次我到各班发报纸时都要亲自交到班长手里,还要特意喊上一声“军报,这是今天的军报”,生怕大家不重视。但由于缺乏管理,一些战友看完报纸后随手乱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读者,我是在军报不断的宣传教育下进步的;作为一名业余报道员,我又是在陆续给军报写稿的过程中提高的。天天读报,天天写稿,与军报情结很深,受益也很大。从我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军报作为我的良师益友,伴我走过了3年的军旅生活,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之道。3载师生情,在我心头凝成一个浓浓的情结,令我今生难以忘怀。2003年的12月,我从豫南一个农村参军来到西北军营,因为在家就喜欢写写画画,所以新兵连也没耐得住寂寞,常写些小诗、散文、故事之类的文章,新兵连的好人好事也常被我请到黑板报上去。我的新兵班长郭剑宏是一个直脾气热心肠的人…  相似文献   

8.
“军报新春盛宴”——这是一些基层官兵对《解放军报》(以下简称军报)近年来春节期间带“年”字新闻的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9.
我是15期函授学员,参加军报新闻函授学习一年就让我尝到了甜头。且收获颇丰:在中央级报刊上稿14篇。其中在2005年11月3目《解放军报》三版刊登了一篇《为老兵制作“军旅光碟”》的稿子.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0余篇。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把我从一个“门外汉”拉进新闻的“殿堂”的。于是.在15期函授学习还未结束时.我又迫不及待义无反顾在10月份报名参加了16期的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0.
我代表基层官兵对《解放军报》创刊5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我们要认真学习胡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学好用好军报,加强部队建设。长期以来,我旅坚持开展“读报、评报、用报”活动,从常委到营连都有军报剪贴本,把重要文章纳入党委  相似文献   

11.
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体现在军报中,就是我们的报纸宣传要贴近基层、贴近战士。2001年3月,军报三版开辟专栏《战士视点》,专栏创办的宗旨是:替战士说话,为战士解忧,帮战士明理,让战士发言。这个专栏已得到基层官兵的认可,受到广大战士的喜爱,战士们形象地称它是军报给他们开设的“焦点访谈”。2003年中宣部《新闻阅评》第201期说,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周,我在家轮休,有大量时间同空军新闻骨干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电话交流。在交流中,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谈到了军报三版的“基层新闻专递”栏目。大家认为:“基层新闻专递”栏目推出以来,报道基层新人新事,宣传基层新鲜经验,扶持基层新闻骨干,真正做到了“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备受基层官兵和基层新闻骨干的欢迎,堪称军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将他们的具体反映和一些建议汇总如下:1、“多报道基层”不是难有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大家谈到,“多报道基层”是军报强调多年一个宣传方向,但版面上真正出自基层单位的“新闻”仍然较少,使基层…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紧跟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面向全国、令军及武警部队”的报纸叫军报的话,那么面向一个战区、一个兵种(武警)部队官兵的报纸就应该称作“兵报”。兵报在我国的报业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们党军事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兵报比起军报,除了它的“家族”共性之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紧跟党委、围绕中心、贴近基层、服务部队。  相似文献   

14.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我与军报”征文活动结束了,6个月来,编辑部先后共收到460多篇来稿。作者当中有稚气未脱的新战士,也有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有正在就读的大中学生,也有笔耕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其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覆盖面之广,都是本刊近年来所少见的。可以说这次征文活动是透过千千万万双普通读者的眼睛,对军报的形象进行了一次检阅!军报在读者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一、军报是我师在我们发表的征文中,许多是以“军报是我师”做为征文的标题的。这绝非偶然,因为1/3以上的来稿,都谈到了军报作为一位优秀老师…  相似文献   

15.
熟悉武警江西总队政治部新闻工作站副营职干事李典胜的人都知道,他有个网名,叫“执笔写军旅”。入伍15载,他用饱蘸着对基层官兵真情的笔墨,书写着自己无悔的军旅人生。  相似文献   

16.
那年,一直做着新闻梦的我终于在参军后不久当上了团里的业余报道员。可是新闻梦好做,实现不易。我决定拜师学艺。可面对林林总总的函授广告,我反倒不知如何选择。这时有人向我建议参加军报举办的新闻函授。我想,能参加令自己仰慕已久的军报新闻函授,确实是自豪的事,因为我知道,在那里聚集着许多军内新闻战线上有成就有威望的新闻前辈,能亲得前辈的指点和大作拜读,那是今生之大幸。可是,军报能收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字辈为徒吗?我有些犹豫,但受“名师出高徒”思想的驱使,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汇款报了名。没想到,我真被录取了,…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恢复招生的消息在军报刊登后,曾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单位”的济南军区某装甲团,巧借解放军报函授恢复招生的东风,积极组织官兵报名参加军报函授学习,截至目前,已动员和组织起57名官兵参加了函授学习。  相似文献   

18.
说来不怕大家笑话,当许多球星、影星充斥年轻人心灵空间的时候,我也曾成为战友们追捧的“星”。用今天的话说,咱也玩了一把酷。现在想来,还要感谢解放军报,感谢军报的老师们。  相似文献   

19.
《军人与法》创办快19年了,19年来,这个园地从专栏、副刊到专版,赢得了一批批忠实读,吸引着许多作为之辛勤耕耘。《军事记》的同志要我说说怎样给《军人与法》写稿,作为一名创办并一直经营这“一亩三分地”的责任编辑,我求之不得。准确些讲,这个题目应该是“怎样给军报写法制新闻”.因为军报的法制宣传虽主要由《军人与法》专版承载,但该专版所承载的并不是军报法制宣传的全部。  相似文献   

20.
《解放军报》网络版软件升级和改版工作近日完成,改版后的网络版增设了栏目专题,开始发《中国国防报》和即时新闻,信息量有所扩大。虽然互联网所应有的多种功能还不完备,但总算走出了单纯转发报纸的初级阶段,标志着军报网站上了一个台阶。 军报网站定位于军事信息综合性服务平台。三军将士、武警官兵和全国民兵预备役人员,关心军队和国防建设,热心军事动态的广大网民,海外众多媒体、政府、院校、军事学术、情报机构和我驻外武官等,是军报网络版最经常、最基本的读者群体。他们视军报网络版为中国军方的“网上发言人”。他们中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