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面向21世纪的选题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编辑》2005,(4):36-37
在计划经济时代,策划并不占主导地位.编辑工作主要是围绕作者进行,大多数情况是作者写什么书出版社就出什么书。编辑也多以修改加工书稿为己任,即所谓的“坐堂编书”,工作重心主要是案头书桌。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图书与绝大多数商品一样,已由原来的短缺逐步变为相对过剩,加之读者日益成熟,图书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出版活动要由围绕作者转向围绕读者和市场进行.策划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2.
浅谈编辑参与图书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营销就是包含了图书市场调研、目标市场定位、选题策划、创作编写、编辑出版、渠道选择、图书促销以及读者服务在内的一系列活动。编辑工作的内容体现在这些活动中,这就决定了编辑必须参与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3.
刘大丽 《出版参考》2015,(12):37-38
随着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出版环节中对编辑、校对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经不再是仅仅围绕书稿展开,而是从选题策划开始,就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工作外延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证图书内容的品质和图书质量牵挂着众多出版人敏感的神经.笔者所要说的就是在编辑与校对工作职责的协调中,如何兼容并蓄、互补共担,共同提高图书质量的问题.首先从编辑和校对的工作职责谈起.  相似文献   

4.
编辑的受众意识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的读者意识,有诸多文章论及.有的提出要"强化图书编辑的读者意识";有的提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眼中有市场"; 有的专门分析"读者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内涵";有的干脆提出了"创造读者"的观点.其实,影响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读者,更重要的是受众.编辑要有读者意识,更要有受众意识,甚至有编辑提出了"受众第一"的原则.因为,编辑活动追求的是出版物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就越多,相应地,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受众应该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化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社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编辑具有市场意识和在图书选题、策划、出版、发行全过程中的开拓精神.编辑只有站在市场的前沿,了解读者需求,挖掘市场卖点,才能开发出既具有社会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选题.  相似文献   

6.
尽管编辑人员的劳动对象是图书,但编辑劳动的最终实现却是由读者决定的。这是因为编辑人员编辑出版的图书只有为读者接受,其劳动才具有实际价值,否则,便是一种无效劳动。那么,一个编辑人员怎样才能使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确实为读者接受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要根据读者心理开展编辑工作。它要求做到: 1.当编辑人员编辑出版图书吋,必须明确客观存在的读者需要。各类编辑人员所面对的读者对象不是清一色的,他们对图书的内容和品种有不同要求。编辑人员只有知道自己的读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才能相应地生产和提供什么。如果无视读者现实和未来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7.
尽管编辑人员的劳动对象是图书,但编辑劳动的最终实现却是由读者决定的。这就是说,编辑人员编辑出版的图书只有为读者所接受,其劳动才具有实际价值,否则,便是一种无效劳动。那么,一个编辑人员怎样才能使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确实为读者接受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要根据读者心理开展编辑工作。它要求编辑人员做到: 1.当编辑人员编辑出版图书时,必须明确客观存在的读者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业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少儿图书这叶扁舟注定要在市场这个惊涛骇浪中搏击,经受优胜劣汰的生存考验.作为少儿图书编辑不仅担负了十分重要的职责,而且还要深入到孩童的世界中去,时刻保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从事少儿图书的编辑工作,就要从热爱这门工作开始,因为编辑少儿图书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工作,它还能够影响到读者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以编辑为核心,建立图书编辑职业关系模型,探索五大要素——市场、图书、出版社、作者、读者与编辑的关系,并且提出:编辑与每一要素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市场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含义与内容体现。  相似文献   

10.
策划编辑的前瞻意识就是要能够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分析、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内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市场走势,策划出引导读者、引导市场、具有开拓性的图书.  相似文献   

11.
需求决定市场.专业图书读者的实用性需求非常强,他们多数是为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提高工作质量而购买图书.因此对专业图书来说,读者对图书需求的定位对制定选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以南京市的理工类专业图书调查结果为依据.从专业图书市场潜力、专业图书购买动机、专业图书购买影响因素、专业图书定价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指导,提出了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专业图书选题策划的建议,以期为出版编辑人员今后策划选题和实施发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畅销书固然有自己的卖点,但是即便这样,各个环节也还要认真细致地考虑,才能使最终做出来的图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不仅成为畅销书,而且成为长销书.这就要求图书策划编辑注重图书出版的各个细节,开动脑筋去挖掘读者最想要的是什么.一、图书畅销原因分析市场上的同类书很多,但只有少数畅销,原因何在?从畅销图书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许多共性的东西:一本书或一套书,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做好了,才有可能畅销.  相似文献   

13.
出版业作为一种将观念、知识和信息推向社会化的特殊行业,创新在其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创新意识是进行成功的图书生产销售过程、维持出版社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具有创新意识是进行图书策划和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指导因素,是适应市场、开发市场、引导市场的精神源泉。创新不但体现在图书的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当代出版技术的日益进步,读者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等等,都要求图书编辑在图书格式、版面、装帧、宣传上出“新”,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在策划、编辑出版过程中,能够追踪最新的科学技术成…  相似文献   

14.
畅销书,是图书市场的宠儿,更是每个图书编辑的追求.作为医学专业图书策划编辑,虽然不可能策划出首印好几万册,短时间内销售上10万甚至上百万册的专业图书(毕竟医学专业图书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在这个市场中不可能出现超级畅销书),但是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借鉴图书市场中一些超级畅销书的运作理念和手法,做好专业图书策划中的一些细节工作,一定能提升专业图书销量,从而获取高利润.除了在图书具体内容把握上需要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读者需求,还要从选题策划之初就树立市场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文化建设的春天里,图书编辑应该如何创新,这是同行者们需要面对的热点话题. 图书编辑的创新是贯穿整个出版的全过程,从选题策划、组稿、审读、编辑、加工、装帧到最后的发行问世,整个出版链轨都由图书编辑们的无尽创新劳动来完成.当今各家出版社的编辑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却是一鸣惊人,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市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是何原因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在我认为除自身素质外,主要是图书编辑的创新能力所致,因此,攻破当今图书市场运作壁垒,首当其冲是时时增强创新,这是做出好书的重要环节之一.图书编辑的创新应从以下着手.  相似文献   

16.
精品图书绝不是那些在社会上热闹一时,读者买到手后大呼上当的图书,更不是那些出版不久就被扔进化浆池或垃圾堆的图书,也不是虽然获得了这奖那奖却发行不到读者手中的书,而是真正毛进市场,走向社会,在读者中影响经久不衰的好书。这就需要我们出版人了解市场,  相似文献   

17.
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竞争.就图书出版而言,一本新书上市能造成多大影响,占有多少市场份额,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除了选题与市场及读者需求等因素外,书籍装帧设计的优劣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图书生产过剩、选题大量重复的今天,市场竞争早已证明了书籍装帧的特殊地位.市场竞争也对美术编辑的专业素质、市场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8.
正是因为图书策划编辑的市场意识俨然已经成为构筑图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进一步强化图书策划编辑的市场意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从事图书策划编辑的实践经验,在梳理了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剖析,提出强化图书策划编辑市场意识的几点个人建议,以期为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决战封面     
随着图书封面设计对图书影响的日趋增大,封面设计已经被纳入图书编辑的整体策划之内.现在一个真正的图书策划编辑要策划从印前到印后所有与书相关的具体操作,其中就包括图书的整体装帧设计.一般设计者有可依赖的专业知识,但他不一定了解这本书的市场定位,设计元素与市场要求出现脱节的现象现在比比皆是.责任编辑是最了解图书本身与相关市场的,那么如何将自己的策划思路与市场眼光和设计者的设计方向融为一体呢?  相似文献   

20.
在竞争层次和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市场环境中,或许我们可以"十年磨一剑"以求其质,这样的精品计算机图书对于读者和出版市场都是宝贵的,但在追求质的同时,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市场并不总是给我们那么充足的时间,众多读者能否忍受新技术"十年"后的再现?计算机图书出版社的责任和义务,其一就是要紧密跟踪前沿热点技术,及时高效地推出符合读者学习需求的图书,并形成一定的出版规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这对图书量的要求就显得很突出.这时,我们将面临质与量的选择--它们可以共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