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瑟茜》是从女性的角度叙述的希腊神话,其翻译在文化传播、处理神话概念和意象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瑟茜》一书,从目的论视角探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重点分析神话概念和意象的重组,探讨翻译目的如何指导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空间意象图示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不同国家诗歌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诗歌翻译过程中,空间意象连接中外文化,传播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激发英语国家对自然空间中原型意象的感受,唤醒他们对自然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该文从生态空间的视角,对《早发白帝城》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解读,试图找到诗歌英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翻译科学和翻译艺术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中是不可分开的。无论是翻译科学还是翻译艺术都必须接受翻译哲学的指导。因而,有必要扼要地介绍何谓翻译哲学,进而阐释许先生《翻译的哲学》的创新思维,即"美化之势"这一哲学话语内涵与外延的学术性、严密性与翻译魅力。此可谓是许先生再次许约"译学要敢为天下先"的生动表现,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争取得到国际舞台话语权增添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指那些以某一意象或属于同一语义场的意象群为构筑要件的诗歌,其中的隐喻意义是在整个语篇层面运作的,大致可分为语境独立型和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中国古典诗词中语篇隐喻的翻译首先要持一种整体观,再现其中的隐喻意象和隐喻话语,保证译文本身是一个生机灌注的整体。针对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的翻译而言,为了弥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差,还要以作者简介、加注、评论、文内补偿等手段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以有效传达原诗的象征意义或语篇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6.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含蓄》比较注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表现,主张诗歌创作要用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司空图诗歌艺术形象具有"不拘于一格"的特点,另外,其诗歌意象中具有"取"和"收"的辩证思想,作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万"和"一"的辩证关系。司空图将这两对辩证关系视为"诗家之极则"。直至现在,它们都具有极大的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翻译。当前,翻译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大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从而提升中国软实力,是翻译界新的课题。通过构建中国翻译话语体系,提高中国翻译话语在世界文化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中国文化通过翻译这一途径"走向世界"的重要办法,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必经之路,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思想恰好为这提供了价值指导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潘岳,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才多姿美,但他存于《昭明文选》中的赋却充满冷悲的意象。冷意象词在其《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三篇赋中比比皆是。本文以这三篇赋为例,并联系潘岳几升几落的曲折人生经历,从其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两方面展开论证,从而进一步探究潘岳悲凉的内心和对官场仕途的无奈。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在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受到限制时,翻译的文化便实现了转向,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也被放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保持文化多样性为目的。本文在研究文化转向的前提下,利用哲学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对事物"度"的把握等哲学观点对翻译过程中主体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赫梯语不同类别的文献中,零散分布着一些使用意象性表达方式、包含有鲜明意象成分的语句。这些语句通过选用特定的意象,将意象中隐含的某一方面的语义概念特征抽取出,与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相联系,表现出两者之间不同形式的共性,使意图突出表现的概念得到加强和深化,营造出生动而有力的表达效果。赫梯语文献中的意象表达常见于比喻性语句中,通过将表述对象的某种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的意象中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进行比拟,建立起彼此照应的比拟关系,使一个意象当中涵盖的诸多概念特征中的某一项得到侧重凸显,而赫梯语意象表达中体现的比拟关系常包括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和兼具行为过程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表述对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与喻体意象的行为过程或性状特征之间通过一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形成一对比拟关系,这个共性特征或概念联系点就成为了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而关联主题由表述对象与比拟意象共同揭示出,赫梯语比喻性语句中包含着多样的比拟意象,而同一个比拟意象在不同的比拟关系中也表达出各异的关联主题。比拟意象表达在赫梯语中相较其它种类的表述方式而言具有显著的文学色彩,体现出观察事物的敏锐度、丰富的感受力和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展现出从构思巧妙的联想中产生的有序而鲜活的美感,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常借助事理关系来准确而有力地表现态度和情感,使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细致而贴切。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为赫梯语比拟意象表达中行为过程的比拟关系与性状特征的比拟关系;第二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选用与比拟关系中的关联主题;第三部分为赫梯语比拟意象的表达效果——巧思之中的事理与态度。  相似文献   

14.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跳楼的姿势     
这是去年冬天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天早晨,城西老街一栋居民楼起了火。这房子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砖木结构、木楼梯、木门窗、木地板,一点就着,顷刻间三家连四户,整幢楼都葬身火海。居民们纷纷往外逃命,才逃出一半人时,木质楼梯就"轰"地一声倒塌了。一清点人数,楼上还有九个居民没来得及逃出来!下楼的通道没有了,在烈火和浓烟的淫威下,这些人只有跑向这幢楼的最顶层四楼。这也是目前准一没被大火烧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众多兽类意象之中,"狐狸"这一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狐意象在远古时期呈现出文化层面的变迁发展,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及社会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形象,其中主要包含九尾狐、玄狐、天狐三种,并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演变历程及狐形象演变的内在动因,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形象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的主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翻译工作"。没有翻译就没有现代中国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在此之前,中国的翻译工作主要是让世界的先进思想走进来,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9.
外宣品中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书刊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无论是一部价值数百元的大型高档画册,还是一部中型基本情况手册,还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单页介绍,都类似一部复杂的机器,从总体设计到每个零件的制造和组装都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一本外宣品纵向有编写、翻译、编排、设计、印刷、装订等工序,横向有书名、正文、图表等内容,而其中任何一项又  相似文献   

20.
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目的。从理解原文到表述译文、从选用翻译策略到译文选词的整个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对提高译文质量、达到翻译目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该文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两篇维译文,结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特点,从原文理解、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这两篇维译文中的具体体现,旨在为今后政治文献维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