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李”一词出自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又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复恩》。春秋时代,魏文侯手下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因得罪厂魏文侯,流落到北方。子质对简主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培养人才了。过去我培养了不少人,如今他们总不肯为我出力,以至落到这个地步。”简主说: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魏国有一个大臣叫子质,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获罪于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子质遇见了子简,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于流落北方。子简笑着回答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历来喜欢把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作"桃李",把老师教育、培养的众多学生称作"桃李满天下"。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有这么一则故事: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独自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  相似文献   

4.
教师节刚过,同学们在送给老师的祝福中,除了身体健康,一定还有一句“桃李满天下”吧。那么为什么要将学生称为“桃李”呢?在我国春秋时代,魏国有个大臣名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了不少人,后来他得罪了魏文侯,独自逃到北方去了,他在北方遇到一个名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培养的人不肯为他出力,以至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09,(5):17-17
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经培养和保举了不少的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的人,后来因得罪魏文侯,他自己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筒的人,就向他发牢骚,埋怨受过自己恩惠的那些人忘恩负义,在他落难时无动于衷。子简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以吃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蔡蔡(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后来人们把培养人才称做“树人”,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培养的优秀人才称为收李”;老师教的学生多而广,则称为“桃李满天下”。学生…  相似文献   

7.
桃李满天下     
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阴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却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养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桃…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时,曾经培养和保举了不少的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  相似文献   

9.
"桃李满天下",是人们对辛勤育人、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地的老师的赞誉之辞。那么,为什么称学生为"桃李"呢? 战国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后,曾保荐过很多人。后来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了一个叫简子的人,子质向简子  相似文献   

10.
“桃李满天下”通常是用来比喻培养出来的学生数不胜数的意思。为什么要把学生称为桃李呢?考究起来,另有一段颇有趣的由来: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做子质,在他得势的时候,曾经培养和保举了不少人。后来,子质因得罪了魏文候,只好一人独自跑到北方去了。  相似文献   

11.
一、学生何故称“桃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称学生为“桃李”? 原来有这么一个掌故: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质,他得势时,曾经培养和保举了不少的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北方去了。  相似文献   

12.
“桃李满天下”,通常用来比喻老师教育出的人才很多,遍布各地。提到这个成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但是,知其来历的恐怕不多。汉朝的《韩诗外传》中记载:春秋时,魏国大臣子质曾经提拔和举荐过很多人。后来,他因得罪魏文侯,就只身跑到北方去。子质遇到一个叫简子的人,便向他发牢骚说:“以前我当魏国大臣的时候,提拔和培养了许多人。可是在我大难临头时,却没有一个肯帮我一把。以后我再也不培养什么人了!”简子听了,笑着对他说:“春天  相似文献   

13.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他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可在树阴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却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是金元词坛大家,他的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路历程.优越家世与良好师承为元好问的创作之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生俱来的北方文化特质使其词作充满"英风壮气";乱世生存的艰难和"仕"与"隐"矛盾冲突为他的创作镀上了难以磨灭的光辉.他将汉文化传统与北方民族文化传统融而为一,在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教育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立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是教育领域中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就系统地阐述了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夫知识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此耳."道德亦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已此耳."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言也."他在杨昌济老师的影响下十分重视通过德育以改造伦理思想,变化民质的目的.他说:"夫思想主义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在尔后的教育实践中,毛泽东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并坚持以德育为主导,以智育为基础,以体育为保  相似文献   

16.
校长先生,请问为什么常用“桃李满天下”来赞扬老师辛勤育人,学生遍布各地啊?学生怎么会是“桃子、李子”呢?哦,是这样的。相传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曾当过老师,也培养了不少学生。后来,子质得罪魏文侯(当时的国君)独自流落到北方,可他曾经教过而且已经做了大官的学生并没有为他帮忙出力。因此,他常常埋怨(mányuàn)那些忘恩负义的学生。有一次,子质又对一个叫子简的人发牢骚(láosāo):“我过去培养过许多人,可我遇到危难时竟然没有一个来帮忙。你看,我现在落到孤身一人的地步。”子简劝慰(wèi)他说:“…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10,(5):13-13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个朋友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18.
桃李满天下     
[释义]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在春秋时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叫子质。他知识渊博,但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个老朋友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  相似文献   

19.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间鲁迅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惜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单身鏖战.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在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却从来耻于屈服和停止.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手中的那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无比险恶的战场上,建立了超人一等的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