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开放性试题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开放探究性试题,开放探究性试题已成为中考的一个热点.因为,此类问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而言,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数学开放性试题给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知识的编排上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试题的设计上逐步转向试题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年中考出现的一种新型热点试题,它能够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开放性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化学考试题型的改革,在各地中考化学试卷里出现了一类答案不是惟一的新试题,这就是开放性试题。该类题通常给出一组信息,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发现,提出符合科学事实的规律性的见解,将答案求出。这类题重在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下面例析几类中考开放性试题。  相似文献   

4.
不论什么类型的生物试题,归纳起来由立意、情境和设问3个要紊构成。现在的高考试题在问题的设计上逐步转向开放性,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上也逐步提高。高考生物开放性试题在情境设置上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本文就常见的几种类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周梅 《文教资料》2012,(18):191-192
开放性试题对于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的能力评价方面更为全面和具体,因而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怎样进行历史开放性试题的教学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学生在开放性试题方面的答题特点;开放性试题的现实意义;开放性试题的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敏 《考试周刊》2011,(70):11-11
中学物理开放性试题具有开放性、新颖性、真实性、综合性等特点,因而比传统试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者例析了物理开放性试题在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综合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化学开放性试题是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化学习题课效率偏低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其答案多、变化灵、信息广、迁移快等特点,恰当地设计此类试题必将会为化学教学和考试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一、开放性习题的分类1.一题多解即针对一道题目采取多种解题方法。它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和巩固的同时,将各种解题方法进行类比和联想,从而获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获得理想成绩。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把一道原始题目从题设条件的增减、论述过…  相似文献   

8.
2012年江苏省高考物理实验试题设计新颖、问题设置具有开放性,较好的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以开放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的探索物理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形成研究技能,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动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近些年来,开放性试题在中考中频繁出现,并成为试题改革的一个方向,所谓开放性试题,是指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展开思维的一类问题.开放性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开放性试题具有设计方式的多样性、知识调动的灵活性、开放要素的不定性、思维方法的多向性、答题结果的求异性等特征,需要在学科观念指导下对(跨)学科知识和信息加以整合,形成个性化、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依据试题构成要素的开放情况,2020—2022年高考政治开放性试题包括条件确定型、结论确定型、方法确定型、完全开放型四种类型。思政课教学可以从实施主题教学、围绕情境问题、加强教学开放等方面着手开放性试题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design experiment in prayer education for Jewish students was motivated by a current educational concern: educating for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Educators are tasked with formally nurturing spirituality (Wright 2001). It is known that attitude to religious observance may change during adolescence (Hyde 1963), thus attitude to prayer needs attention. The effects/consequences of prayer understanding reach beyond religious practice itself, to encompass issues of faith, identity,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Sigel 2009). He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measure the effects of a tefillah (prayer and its understanding) cours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 pray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