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康德哲学是从先验感性开始的,但是这个先验感性抛弃了17世纪哲学中的感性内涵,赋予感性以美学的特征,即对于主体所具有的作用给予了重新认定,主体的内在感性对于知识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先验综合判断、现象、直观和纯粹数学的分析,表明先验感性具有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或对理性传统的挑战,其哲学批判的"反理性"维度主要体现于其感性哲学的逻辑起点"感性"及其"感性—对象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哲学以“感性直观”为出发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提出了批判,以“感性活动”为实践立场,实现了哲学重心的转移,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二元论局限,完成了哲学领域的思想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感性的阐释向度是多维的,对感性的贬抑也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马克思将感性作为探寻世界的基础和开端,在从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两个角度考察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辩证扬弃,将感性导向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并将共产主义视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提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是关于事物起源解决自然和社会根本矛盾的东西,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  相似文献   

9.
感性本体论的诞生,乃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发展史上重大的哲学事件,它标志着长达两千多年来的西方传统哲学开始遭遇重创,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开始来临。而这一感性本体论的确立,是与费尔巴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追忆这一本体论的确立历程,阐释这一本体论的哲学意义,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在什么一种意义上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着积极影响,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真情实感,对现实生活新鲜、独特的美的感受,对诗人所描绘的一幅幅山水画和风景画,以及诗人的凝练美和音乐美的语言,分析了《有待集》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边城》就是人性美、人情美突出的作品,讴歌了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是沈从文理想的人生缩影。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抑扬有致,堪称古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其境界清新而又醇厚,显示出五言诗的形式美、抒情美和艺术美。《古诗十九首》开拓了诗歌的抒情空间,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体式。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情感投入”等方面入手,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实现愉快教学。  相似文献   

17.
“感性-理性-感性”教学法从绘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入手,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学习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从而在美术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讲"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它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区别不在其他方面,而仅仅因为他多了一种思想的机能.而中华民族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主要是因为他比自然界的物质或生物多了一颗有情之心,即"人是一根有情感的芦苇"."有情感的芦苇",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文明奠基时期的周代社会.<蒹葭>一诗,既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最早的流露,也把这种精神体验提到审美的高度.如何使每一根"有情感的芦苇",内在地生产出属于他个体的理性机能,是中华民族在其现代启蒙中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大散文的角度,选评20世纪60年代四位香港作家:司马长风、叶灵凤、黄蒙田、思果,并以其创作反映这阶段香港散文的创作情况。文章指出上述作家的创作内容丰富、成就显著,表现了大散文多样化的特征,对80年代以后的散文创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珊·桑塔格在她著名的《反对阐释》一文中声明阐释是智性对艺术的报复,主张从直接的感性体验人手来了解艺术作品,呼吁人们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以削弱内容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极具有叛逆色彩的先锋口号,试图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一种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并向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了挑战。然而,“反对阐释”也充满了任何复杂的理论都难以避免的矛盾和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