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是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先生诞辰95周年,逝世10周年,为了缅怀李经梧对太极拳的贡献,海内外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以及李经梧的门人弟子400多人,于5月2日在京隆重举行李经梧纪念暨学术研讨活动,数十名国外李经梧再传洋弟子专程来京参加纪念会。李经梧为当代陈、吴太极拳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先后从学于杨禹廷、陈发科等名  相似文献   

2.
《武当》2007,(4)
李经梧(1912——1997),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大师,内功养生家。祖籍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为吴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正宗传人。早年从刘子源习秘宗拳,后于北京又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王子英、胡耀贞诸巨擘,精通吴、陈式太极拳械,兼采孙式、杨式拳劲法,融汇贯通,自成一家。上世纪40年代已蜚声武林,为“太极五虎上将”之一,担任北京太庙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推手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为首都武术社理事,在铁道部、北京工会、中科院、卫生部等授拳,为北京武术队教练,多次出任北京武术裁判长及全国武术比赛裁判、仲裁委员等。1956年,他荣获北京市武术运动会太极拳第一名,同年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第一届武术运动会获“金牌奖”。参与了国家体委组织的“24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的编订工作,为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演示者。1959年,调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任专业拳师。生前曾兼任河北省运动医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北京是式、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秦皇岛市武协主席,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北戴河区政协副主席。1984年,在武汉首届国际太极拳(剑)观摩大会上,以“太极十三名家”身份与会。参与《陈式太极拳》一书的初稿编写工作。1964年,于《体育报》发表《对太极拳缠丝劲等问题的体会》。1986年,出版《太极内功》披露密传功法。1993年,编著出版《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李经梧毕生献身太极拳事业,传功育人,德艺双专馨,内外双修,内功深厚,推手精湛,而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好学不倦,无武界之陋习,有大家之宗风,是20世纪杰出的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吴永霖  陈建南  赵蕾 《武当》2003,(2):16-16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笔者于1964年在上海师从褚桂亭先生习杨式太极拳,有幸得闻其详,今粗述先师遗意,以飨武林同好。  相似文献   

4.
梅墨生     
《武当》2015,(2):42
梅墨生,男,196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著名武术家、书画家、道学养生专家。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1996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2001年起在中国画研究院从事专业创作、研究。武学上师承一代隐逸武师俞敏先生,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百岁中医、太极拳及道家内丹泰斗胡海牙先生等。其中,对道家养生延寿功、道家内功、内家桩功、传统吴式太极拳及传统陈式太极拳颇有造诣。至  相似文献   

5.
张钰 《武当》2005,(6):30-30
山西文水县南庄镇汾曲村享誉一方的太极拳明师,文水县太极拳协会顾问王志宏先生因年高患病,于2005年4月20日不幸谢世。王志宏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学练,研习杨式太极拳长达60多年,  相似文献   

6.
梅墨生 《武当》2011,(5):24-26
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师于太极大家李经梧恩师。李经梧先生(1912-1997),山东莱州市(原掖县)人,毕生修炼太极功夫,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开始至五十年代,先后师从赵铁庵、陈发科、杨禹廷、胡耀贞、王子英等前辈,通陈、吴、杨、孙四式而以陈、吴为嫡传正脉。其推手精湛,内功深厚,德高望重,见闻广博。我学完拳后常爱问东问西,尤其对太极前辈功夫轶事感兴趣,李老师偶会讲述一些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三年练拳,一劲难求”,太极拳所谓的“一劲”,其实就是“[扌朋]劲”。又如“练拳容易,找劲难”,这难找的劲依然是太极拳的“[扌朋]劲”。“[扌朋]劲”是太极拳的专用术语,与太极拳八法之“[扌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我们认识、理解“[扌朋]劲”乃至运用,绝不能望字猜义,仅仅从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玩文字游戏,若此,  相似文献   

8.
李建炜 《武当》2014,(10):41-42
拳谱中常说:“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武术技击之精粹。无论是什么拳法,对腰的锻炼都是重中之重,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太极拳要求腰胯松虚灵活,沉降随意,旋转如轮。李经梧先生说过,要练出一根“铁轴”,这是“活似车轮”的前提。腰也是力量传输的枢纽,起于根,发于腿,主宰与腰,形与手。太极拳讲究“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所以,不但要有韧性,还须有力量。  相似文献   

9.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2002,(11):42-43
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初,孙禄堂先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孙式太极拳后,孙式太极拳一直是择人而授,很少在社会上流传,因此孙式太极拳的传播范围很小。到了80年代,才开始向社会上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继中九式飘灵太极拳",是继"继中21式养生太极拳"、"继中18式通灵太极拳"之后的又一姐妹篇。它是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王继中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修炼太极拳实践中,注重在继承传  相似文献   

12.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松活弹抖的爆发力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的主要区别之一。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发劲都很喜欢,但苦练多年,能将劲发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意到气到劲到者,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不得要领。如果真正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发劲的规律,练好也并非难事。笔者在多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过程中,潜心探寻其奥秘,现就练习太极拳发劲方法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陈氏太极拳的发劲练习,必须在去僵求柔、周身放松的情况下,遵循“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发于梢”这个太极拳发劲的基本规律,秩序渐进,用心揣…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体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他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6.
翟维传 《武当》2001,(9):17-17
武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在太极拳著述中讲“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概括地阐明了拳术中的蓄劲与发劲,更明确地把蓄劲比拟张弓,把发劲比如放箭。这句用语言词虽短,如深入细研,却包含了太极拳技艺中的很多问题,如太极拳总体的阴阳、虚实蓄发之变化。  相似文献   

17.
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是我的祖父崔毅士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依据传统杨式108式的套路所进行的精缩版。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2004,(4):14-14
孙剑云老师百年之后,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的重任就完全落在孙永田的肩上。身为企业老总,又兼孙式太极拳掌门人,两副担子挑在肩上,这让孙永田先生感到身心疲惫。现在孙剑云老师的墓地已  相似文献   

19.
陈太平 《精武》2009,(8):2-3
现代太极拳追随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太极拳智慧的有陈、杨、吴、武、孙等五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皆以锻炼身心,振奋精神为本旨。陈氏缠丝劲力刚强,杨吴二氏是迟缓柔和的代表,讲姿势平稳,以顺破逆,武氏最具代表性,且又衍生了崇尚不伤筋力,老幼皆宜的孙氏太极拳。五氏太极拳自传世以来,人才层出不穷,均领一时风骚。用承上启下的眼光看待先天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他无疑是太极拳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之一,他对于太极拳体用均知之极深,用清华大学太极拳研究会推荐的话说,“陈太平先生不愧是太极拳界公认的造诣颇深的名家。”这篇《太极拳术的核心劲力缠丝劲》就是陈太平先生厚积薄发的心得流放,希望喜欢太极拳的读者朋友们能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