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节度使的入朝行为是伴随着节度使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观察使入朝的记载频见于史籍。入朝既是一种政治活动,又是一种礼仪活动。唐代宗初年藩帅不入朝的事例,是中央与部分藩镇或皇帝与部分将领紧张关系的真实写照。此外,入朝与唐前期的朝集制度互有异同。分析节度使、观察使的入朝行为,可作为探讨唐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唐代开元、天宝时期,随着边防形势的变化,唐初临时性统帅远征的行军大总管最终演变为常任久戊的大军区行政长官、将军府署机构由临时变为常设,称之为边镇幕府。其僚佐选用保留了前期行军幕府表奏辟署制度,幕职的署用要由节帅表荐于朝廷,经朝廷批准方正式任职。但随着由行军幕府的临时从征变为边镇使府的驻守从事,幕府职称性质则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行军幕府中,幕职是临时奏用的差遣之职,而在边镇幕府中,幕职成为实职。边镇幕府僚佐起初常以节帅管内州府郡县官吏兼充,其后则又出现节帅为之奏请朝衔和宪衔。同时,比较前期行军幕府,其辟署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入幕人员的官品名位有向高层次发展之趋势,体现了朝廷对边事的重视和对边帅的优宠。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6,(3):59-64
古代党争小说是古代党争的产物。党争小说,指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和即使无关乎党争内容却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即党争小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所有叙述党争内容的古代小说;二、所有因古代党争而产生的小说。在中唐朋党相争的政治环境中,党争小说是由小说叙写政治及政治斗争的写作惯例与小说创作"失实"甚至"假小说以施诬蔑"的尝试相结合而形成的作品。它们在中唐迅速走向成熟,涌现出许多相类的小说作品,其中《周秦行纪》是其代表作,它们对后世的党争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外朝党争与内廷之争其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唐代牛李党争发生在宦官专横这样的背景之下。问题在于这两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陈寅恪先生在解释牛李党争的时间性的时候,曾对此作过这样的阐述:他认为“外朝士大夫朋党之动态即内廷阉寺党派的反影,内廷阉寺为主动,外朝士大夫为被动”。宪宗朝,宦官开始分为两派,所以外朝党争初见端倪,宣宗以后,“阉寺起族类之自觉,其间不发生甚剧之党争,而能团结以对外”  相似文献   

6.
朝集使制度上承秦汉以来之上计制度,是隋唐地方与中央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有两大主要职责,一为参与对所部官员的考课,二为参加象征万邦来朝的朝廷礼典,所以对唐中央来说具备事务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意义。安史之乱爆发后,长达25年的时间里,朝集使制度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其参与考课的任务已被其他制度替代,而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则被即位之初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加以利用,建中元年朝集使制度恢复,其目的在于重塑朝廷威望。但是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使朝集使制度无法顺利延续,终于在贞元三年最后终止。而出现于代宗时期的各道进奏院由于更契合时局而取代了朝集使制度,成为唐中后期地方与中央联系的重要渠道。在朝集使和进奏院制度上可以反映出唐代中央集权制的兴衰。  相似文献   

7.
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不少专著或文章,在论述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般都归咎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没有深刻揭示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引起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的权力之争,导致国力的衰竭,丧失了抵御地方割据势力的能力,这是唐王朝衰亡的内在因素。而黄巢起义打破安史乱后一百多年来各类藩镇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使地方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这是唐王朝灭亡的外在因素。当内外因素结合起来时,唐王朝也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汝南人才辈出,汝南籍仕宦充盈朝廷,时人有“汝半朝”之称。“汝半朝”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与察学征辟的选官制度紧密相联,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原文化沃土的哺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党争缘起于士大夫之间政见不同的"义利之辩",最终演变成了权力之争。而梁焘为宋哲宗元祐党争中"朔党"的重要成员,其党争经历堪称士大夫在党争经历的缩影。梁焘对朋党极为厌恶和敏感,但却一直深陷党争,在党争中坚持激进、顽固的态度;但梁焘也有重视人才、心怀百姓的一面。这种特殊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既是士大夫广泛参与朝政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其保护其政治利益的需要,虽然都含有改善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处境的一面,但最终却变得无法控制,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欢在晋阳缔造霸府,控制东魏的军国大权,掌握实际的权力,东魏皇帝成为傀儡,东魏朝廷形同虚设。经过高澄、高洋发展,霸府统治日益成熟。高欢父子霸府机构庞大,僚佐众多,保障了霸府的顺利运转。高欢父子霸府统治运转的方式有:京台机务,情寄深远;晋阳霸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充两个方面。东魏、北齐的更替,在高欢父子的霸府统治基础上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郧县唐王家族墓是李唐王朝远离帝陵而葬于贬谪之地的特例,共发现发掘了四座墓葬,即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濮王李泰墓、嗣濮王李泰长子李欣墓、李泰次子李徽墓和李泰妻阎婉墓。墓葬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不仅改变了李泰及其家人的命运,也是造成这一墓葬特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中央太医署设有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和咒禁博士负责教授医学,而且在地方各州也设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另外唐代民间医学教育也继续向前发展。为了选拔民间医术人才,唐代在科举考试中设有医术科,医学首次被纳入科举考试制度中。  相似文献   

13.
五代南唐朝廷发生了形式多样、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党争的起因,既有政治决策的分歧,也有南北文士集团的矛盾,更多是忠奸分辨的意气之争。残酷激烈的党争,不仅动摇了南唐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而且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整个国家形势江河日下。  相似文献   

14.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进士考试三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士考试三场制度最早形成于唐代。唐初进士科学只试对策,唐高宗晚年形成贴经、杂文、对策三场。唐中期三场考试偏重杂文,尤其重视诗赋考试。唐后期强调考试经史,五代时出现以义代贴经趋势,孕育着宋代进士考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神策中尉是唐后期中央神策禁军最高军事统帅,其军职设置最突出的特征,是任职人选有严格的身份限定,即任职者必须是宦官,唐代宦官通过出任神策中尉一职典制军政,控制唐中央禁军系统,形成势力强大的宦官军事集团,唐后期出现的宦官专权以及由宦官以引发的种种政治矛盾斗争,与神策中尉这一特殊军职的设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宫妇涉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妇是指后妃、公主、宫女等,宫妇身为皇帝的私眷,本无权与闻国政,但在唐朝前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后妃、公主不甘身居大内,俯首帖耳,触角外伸,干预朝政,成为唐朝前期政治的一大亮点,对唐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仿北齐律的结构,《开皇律》确立并完善了封建刑律的十二篇体制,删除了北周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标志着封建刑罚制度趋于成熟,很好地维护了封建宗法关系,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皇权与封建国家的统治,为隋初的社会兴盛和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唐代。隋帝统治后期和隋炀帝在位期间以法坏法、有法不依、滥用酷刑,使自己制定的良法如同具,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