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平 《新闻前哨》2014,(9):81-81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法国理论家盖·德堡的奇观社会理论引入大众传媒研究,并提出了“媒体奇观”(MediaSpectacle)的概念.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为媒体文化现象,包含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群体现象等等.而与奇观概念联结最为紧密的因素则是受众.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中网络奇观的负面效应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奇观与网络奇观美国社会学者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在追求媒体轰动效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屈从于奇观逻辑,因而被小报化。  相似文献   

3.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4.
于垚 《新闻世界》2009,(7):65-66
本文选择近两年来引人关注的传媒丈化现象——《百家讲坛》的热播,结合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理论,分析了《百家讲坛》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奇观的原因,并对这一由媒体制造的奇观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社会开始转入了消费时代.市场导向与新技术的发展为国学的当代传播注入了动力,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景观日益转向"奇观".国学文化媒介产品愈发追求商品化;图片化转向引导媒介文化的生产不断视觉化,造成了文字传播的倒退,对国学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藉此,受众应正确对待当代媒介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媒介文化生产者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国学在当代的良好传播.  相似文献   

6.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国直播行业迅速繁荣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基于“场景理论”以及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聚焦“县长直播带货”这一现象考察数字化时代“县长直播带货”场景建构以及媒体奇观呈现与消费文化解码。研究者在关注这一奇观化现象的同时,也要警惕县(市)官员“偏利性”的选择以及避免形式主义的凸显。  相似文献   

8.
综艺节目热潮涌动促使"CP文化"从一个小众宅文化逐渐成为娱乐节目的流行现象,关于"CP"的话题量、报道量也居高不下,形成"CP文化"的"媒介奇观".本文主要在"媒介奇观"视野下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媒体等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和归因,对其进行反思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丹凌 《今传媒》2016,(10):31-31
主持人语:媒介批评主要指的是基于人的传播活动对媒介现象进行的价值评判和反思性活动。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传播的多渠道、传媒的市场化等引起了网络的娱乐泛化,甚至是娱乐过度化,这种现象正在消解新闻传播中的文化深层意义。在这样的媒介时代是需要批评的,我们要立足媒介批评的理论来看传媒的角色以及传媒现象,这样才能促进媒介文化的进一步积累。本期栏目作者梅珊珊以里约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竞技体育传播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并对竞技体育传播提出合理化建议;覃秋媛以武汉高校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旨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姜成坤则分析党报在媒体融合中的批判与解构问题,以促使党报在媒体融合中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也映射出各自领域的问题。本期“媒介批评“栏目从国际、国内以及理论、现实的维度对媒介融合时代的各种现象进行研判和分析,以加深大众对当今媒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运用,也促使媒体在接受批评的同时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的视觉化,媒介呈现方式由"景观化"向"奇观化"转变,本文在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奇观"论的基础上,以当代电视文化奇观——《我爱记歌词》为个案,论述电视媒介对于奇观的塑造,继而分析其媒介背后的动力根源,最终试图对电视奇观乃至媒介奇观进行辩证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当今是个充满预言的时代。由媒介技术所牵动的文化预言.也正是如此.所谓的“网络化生存”、“虚拟社区”、“注意力效应”等等.无不令人眼花缭乱。敢于预言,就意味着不放弃可能出现的机会:认清现实.就意味着机会得以实现的可能。本文将就此探讨传媒文化在社会中的进入与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4.
刘丹凌 《今传媒》2016,(6):37-37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思维的制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的表述意在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的构成单位”,在他那里,媒介被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发挥着构成社会、文化存在的本体性作用。过去,我们把媒介视为“数量有限的生产/发行源头向外辐射的产物”,视为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的结果;现在,技术革新和全球媒体的发展使“什么是媒介”重新成为问题,媒介文化成为一个正在展开的世界,这意味着不仅是社会和文化塑造媒介,媒介也反向塑造着社会与文化,这并不是一种线性的、对等的建构关系,媒体的普遍化趋势无限放大了媒体的意义。因此,“媒介视角”成为一种普泛的社会考察框架,不仅存在于对媒介、媒介产品、媒介现象的考察当中,亦存在于对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探析当中。媒介在这里被普遍化为一种思维、一种结构、一种构成性基础,最终,从文化价值体系中脱颖而出。本期“媒介批评”栏目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当今媒介文化语境,通过对当今传媒现象的研判,有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媒介融合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短视频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社会上出现一波短视频传播热。本文基于凯尔纳"媒介奇观"理论,试图从短视频热潮这一奇观现象的呈现特征和文化解码两个方面阐释这一充满碎片化时代特征的媒体奇观,借此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社会氛围中,妈祖(海上和平女神)文化在媒介不遗余力的宣传下,给交通娱乐和商业带来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机遇与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更加吸引媒介的关注与发掘,这就使得文化和娱乐商业相结合的空间逐渐扩大,也为人们提供了对文化向往、对娱乐渴望和文化认同的原材料。媒介营造妈祖文化奇观在凯尔纳的媒体奇观论述中,有以麦当劳、耐克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奇观以NBA和乔丹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奇观有以辛普森为代表的法律和种族文化奇观等,这些奇观特征移植到中国,可以  相似文献   

17.
已播出四季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是亲子互动类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这种特质表现在奇观的视觉化建构和情节建构中,主要包括了视听盛宴的营造、"标签化"人物的塑造、"逆转性"情境的设定以及"亲民化"的讲述风格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虽然奇观化使得《爸爸去哪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但在奇观化的叙事方式下,儿童却成为了成人社会规则下和成人话语体系下媒体和受众的消费品,甚至沦为市场的卖点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积极推动媒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展现“两个先行”头雁风采,杭州在通过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研究通过对《我们圆桌会》的个案剖析,探究了媒介化治理过程中媒体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调和方式以及媒体制造社会共识从而达成媒介化治理目标的具体方式,探索了基于《我们圆桌会》媒介化治理实践推动杭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即通过搭建多元社会主体交流沟通协商平台,形塑自身主体性。通过党政部门与媒体机构的“政媒联动”机制,规避媒介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媒体的公共性实践,在广泛的多元社会主体中制造社会共识,实现媒介化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陶盼 《新闻世界》2013,(7):54-55
【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刘颖 《新闻前哨》2012,(6):83-84
伴随着媒体市场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故事化创作手法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创作方式之一。电视民生新闻以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手法呈现给观众种种视觉奇观,既体现了主流媒体通过日常生活题材反映社会、反映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