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众反馈"是体现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从传播学的理念与过程入手,强调受众反馈在博物馆传播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让学者更加注重观众接触展览媒介的"使用"动机与"满足"过程的学习体验,据此提供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超越了馆舍的局限,更多地具有了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目前,国内对博物馆功能的探讨集中于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践层面集中于教育功能、服务功能、宣传功能等的研究,而对于博物馆传播效果和模式的分析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在社会层面的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模式和效果的研究,以受众、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跨文化的交流等作为思考博物馆功能之时的核心问题,探索博物馆作为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沟通的媒介;在理论层面将研究的重点转向探索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模式,探求社会文化的因果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探讨不同社会群体成员与博物馆作为一种媒介之间的解释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疫情改变了博物馆对数字世界的认知,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下,博物馆成为人类社会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景观。数字技术是一种媒介手段而非目的,博物馆应避免被热点牵引,产生同质化现象。在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中,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做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关照、熟练运用线上技术互联互通、关注人才培育等等是重要议题。以博物馆功能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指导,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思辨相结合,探索基于观众研究数据指导下的数字资源制作与传播精准化、博物馆使用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平衡、数字化如何提升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联结以及从社会关怀的视角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反思,将推动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更有效地发挥媒介功能。  相似文献   

5.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是文化机构,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程度,是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和沟通渠道。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器物仿真等先进科技层层迭起之时,如何使博物馆将更多有效信息传递给受众且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持续研究探索的议题。城市景观与电影叙事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影像素材对于社会空间的刻画和想象,常常成为现实物理空间中实物的未来发展方向。文章聚焦于深嵌技术与社会环境变革中的博物馆场域,梳理相关"情景化"理论的同时,也结合影像文本进行路径和策略分析,为博物馆情景化的思想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大师拉斯韦尔将传播过程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由此形成了传播学研究历史上著名的"5w"模式.这一基本模式向人们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要素,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同时,这一模式也开创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在这五大领域中,效果研究尤其为研究者所重视,成为统领传播学研究的重镇.在以美国为首的实证学派研究中,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尤其重视,这一方面源于美国独特的选举政治,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媒介集团等对效果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一、博物馆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二、传播过程模式图在现代博物馆展览传播中的解读三、新时代条件下,用传播学理论分析受众需求变化四、现代化博物馆展览适应观众需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这个媒介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隐患,对谣言的传播学研究日益增多。谣言传播必须要有人,所以受众心理研究就颇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受众个人与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着重分析了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和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并提出了谣言控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艾涓 《今传媒》2016,(6):4-4
主持人语:全球化时代,新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变化引起了媒介的革命性发展,新媒体正在影响着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随着信息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传播、空间、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社区空间传播是媒介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将媒介置于社区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形成了社区传播。从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鼻祖”的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L·施拉姆的研究可以看出,社区与传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社区传播是大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社区传播主要使大学生社区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念并能被大多数社区成员所认同,促使社区在精神文化上的共融性和一致性,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延伸来说,对媒介文化的推崇有着一定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由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于1976年提出,该理论是传播学领域中媒介效果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两位作者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和系统性观念,将媒介系统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指出受众依赖媒介"传播信息"的职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目标。该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效果研究。笔者通过对国内外1976~2018年该理论文献的梳理,从理论内涵、研究发展、互联网新语境下理论发展以及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该理论做出一定的描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15.
范敏 《新闻与写作》2004,(11):24-25,35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接触条件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播学者通过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印刷媒介读者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分析,认为受众接触媒  相似文献   

16.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对传受者的心理因素很少涉及。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播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媒介理论和实践所信奉的是“以时间消灭空间”,空间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空间性的视角梳理传播学研究中的思想资源,从文化身份、传播语境、权力结构、媒介技术以及后现代空间等五个方面探讨传媒、空间与社会三者的关系,找寻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发现空间背后的隐喻。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全球化时代里,传播学研究和媒介实践面临的是时间压力与空间抵抗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能否保持对空间的想象力将成为深刻地把握当前各种媒介现象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