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物理课程标准》指山:“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山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活动.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而。因此这也必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在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活动是最重要的物理学习活动,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就需要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其中提出问题能力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和目标。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从中提出一定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其中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疑问,是开启知识的源泉,它独有的教育特点正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好媒体。  相似文献   

5.
朱春锦 《教师》2012,(21):87-8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然而,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就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其中,发现与提出问题又是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一、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由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整个过程是一个消灭问题的过程。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  相似文献   

7.
沈开花 《课外阅读》2010,(11):162-163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认为,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培养学习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8.
提出问题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则代表着问题的价值,在众多科学探究的要素中问题的提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的热点问题,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点内容,需要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必要环节之一.作为一线科学教师,针对当...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动力、起点,科学探究活动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科学新课程的今天,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去解答问题,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吴生林 《青海教育》2006,(11):28-29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而质疑问难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但从我听过的很多语文课中,发现课堂上多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很少,甚至整个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教学,这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有些教师在培养训练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欠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做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留给时间,创造机会如果不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第一要素,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就谈不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就物理问题的课前设计和课堂创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更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即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探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探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介绍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及其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信息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傅秀洪 《亚太教育》2024,(3):147-149
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四能”。问题提出能力是“四能”之一,是学生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探究式教学,通过丰富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指明探究方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提问,不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韩清 《考试周刊》2014,(41):134-135
化学实验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学习化学实验的主要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发展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列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可见,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前提,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进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小学是基础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探究,就势必与问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实际上就是其问题意识的呈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探究既是高中数学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诸要素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兴文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B10):100-100,130
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物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首要一环就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得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但是,在目前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提问能力亟待提高,下面本人着重就这方面的形成原因、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