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碘遇淀粉变蓝色。然而,学生在做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时,笔者发现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加热,发现溶液的蓝色会变浅甚至会消失,冷却时,又恢复为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从温度、溶液酸碱性、溶剂、试剂体积分数等方面设计系列实验,探究淀粉与碘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碘遇淀粉变蓝色.然而,学生在做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时,笔者发现往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加热,发现溶液的蓝色会变浅甚至会消失,冷却时,又恢复为蓝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为此,笔者从温度、溶液酸碱性、溶剂、试剂体积分数等方面设计系列实验,探究淀粉与碘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化学第一册》,中提到淀粉溶液,又提及了淀粉胶体,那么这二者是不是一回事?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实验:用蛋壳作成半透膜渗析袋,用水洗净后使用。在小烧杯中盛少量蒸馏水,蛋壳中盛淀粉溶于水而得的液体(系用可溶性淀粉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而成,有丁达尔现象,遇碘水变蓝),放入烧杯中。静置一夜(12小时以上),取烧杯中“蒸馏水”试验:加碘水变蓝,无丁达尔现象。取蛋壳中液体对照:加碘水变蓝,有丁达尔现象。  相似文献   

4.
室温下淀粉遇碘会变蓝 ,这个现象常常用来鉴别碘或淀粉的存在 ,对此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向刚煮沸还未冷却的淀粉溶液中滴加数滴稀的I2 KI溶液 ,却会发现溶液没有变蓝 ,逐渐冷却后蓝色才渐渐出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淀粉遇碘会变蓝”与溶液温度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快速、易做、有趣的小实验。一、仪器及药品5 0mL容量瓶 2个 ,2 5 0mL烧杯 2只 ,带塞子的小试管 2支 ,1 0 0℃温度计 1支 ,酒精灯 ,多用滴管 ;碘、碘化钾、可溶性淀粉。配制溶液A :在 5 0mL容量瓶中配制 2 .5× 1 0 - 4 mol/L的I2 KI溶液。配制…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的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中所采用的酶是市面上出售的淀粉酶,此酶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为50~75℃。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把放在沸水中的淀粉酶注人到放在沸水中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保温5 min,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应该是变蓝。因为100℃时酶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试管中仍然存在淀粉,所以遇碘变蓝。可笔者发现,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什么原因呢?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操作得知:①因为淀粉在加热的情况下滴加碘液后会形成络合物褪去蓝色,当温度降低时,又会恢复蓝色,笔者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学生按照相应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着,在最后一步“滴加碘液”时,我向学生解释了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当滴上碘液,每个小组的叶片都相应变了色。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碘液滴在叶片上是棕黑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其他学生也附和着“不是老师说淀粉遇碘液变蓝色吗?为什么叶片上不是蓝色啊?”叶片确是棕黑色,面对着学生的提问,我不知所措,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前总是叶片变色就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从没有学生对叶片的颜色产生疑问,我该怎么回答呢?猛地我想到:何不放给学生去探究呢?于是,我对学生说:“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块探究,好不好?”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我按照探究性实验的五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1989年7—8合刊上有一篇杨晓峰同志“碘遇淀粉变蓝提法不妥”的文章。我认为杨晓峰同志文中所得的结论:“淀粉遇碘变蓝的提法仍欠妥。其一,固体淀粉遇固体碘时,淀粉变淡黄色或灰黑色。其二,淀粉浊液遇稀碘水显紫蓝色或淀粉溶液遇稀碘水显蓝色。因此,“淀粉遇碘变蓝色”应改为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中,我们常用碘证实淀粉的存在,这是利用了中学生物教材中所说的“淀粉遇碘液成蓝色”的特性。但在实验中常出现淀粉溶液(包括市售可溶性淀粉)在遇一定量的碘时出现颜色后又立即消退的现象,或者颜色也不一定是蓝色,有时会出现紫蓝、紫、紫红,甚至是赭色等。这是什么缘故呢?  相似文献   

9.
这一实验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性质,来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按实验要求,取1g干淀粉放在烧怀里,加清水100mL煮沸,作成浆糊备用。这种方法费时间,还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浆糊遇碘显紫红色,这与学生从小学以来一直接受淀粉遇碘液变蓝色的认识相矛盾。②浓稠的浆糊中,由于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在与唾液淀粉酶发生反应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唾液少了还难以消色(碘液在淀粉液中显什么颜色是由淀粉液的浓度决定的。浓度低时显蓝色,浓度高时显  相似文献   

10.
1 .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蓝 ,继续通氯气溶液蓝色褪去 ,为什么 ?答 :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溶液会变蓝 ,是因为发生如下反应 :2KI Cl2 2KCl I2 ,生成的单质碘跟直链淀粉反应溶液呈蓝色 ,与支链淀粉反应溶液呈红紫色。通常的淀粉都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混合物 ,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看到蓝色溶液中略带紫色。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淀粉同碘分子生成了一种包合物 ,包合物是一种以大分子包容小分子 ,借范德华力结合起来的化合物。当通入过量的氯气时 ,氯气与包合物中的碘分子发生如下反应 :I2 5Cl2 6H2…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人人都吃大米、面粉,而大米、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怎样被人体吸收为自身的营养物质呢?需要通过实验来给学生解答。   首先让学生细细嚼米饭或馒头,问有什么味道?回答有甜味。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淀粉变糖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去做实验。 1 动手实验之前学生应注意的事项 1.1 淀粉和糖的特性,淀粉遇碘带蓝色,糖没有这个特性。 1.2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温度是在人体的温度下进行,即37?℃。 1.3 加热后的试管必须冷却后再加碘液。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题解题思路 1.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 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涉及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或体现“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如“探索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原理为: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检索和动手实验发现教材中"碘遇淀粉显蓝色"的结论有失偏颇。实验结果表明碘遇淀粉显色与多种因素有关,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遇支链淀粉变紫色,遇混合淀粉则显示蓝与紫之间的混合色。分析了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下册)一个演示实验中"碘遇淀粉显色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对现行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碘遇淀粉显色现象的描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第5步在三支试管中滴入1~2滴碘液,然后摇匀。按实验原理推断冰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都应变蓝色。而实际实验现象只有冰水中的试管变蓝,而温水浴和沸水浴中的试管不变蓝色,实验失败。经过查阅资料后将实验略加改动:在实验第4步结束后将沸水浴中的试管冷却后再加入碘液,实验能获成功。这说明碘与淀粉反应受温度的影响,下面本人设计了实验探索温度对淀粉与碘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高三理科班学生必作的学生实验。其实验原理是淀粉遇碘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仅一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可以使淀粉逐步分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不显色。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淀粉遇碘一定都会变蓝吗大连医学院丹东分院(118002)高文启淀粉与碘是互为检验对方存在的特效试剂,这是因为淀粉遇碘有着灵敏的显色反应。淀粉遇碘一定都会变蓝吗?许多人会理直气壮地做出肯定的回答“是”。然而,事实将会证明这一结论至少是不十分确切的。虽然...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个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主要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绿叶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淀粉与碘的显色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纪英 《生物学教学》2001,26(11):46-46
在初中《生物》实验中 ,我们常常用淀粉与碘变成蓝色的反应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淀粉与碘变成蓝色 ,这是淀粉的特性。这种蓝色反应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1 显色反应淀粉与碘呈现颜色反应 ,直链淀粉为蓝色 ,支链淀粉为紫红色。这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 ,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缘故。其颜色与淀粉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当链长小于 6个葡萄糖基时 ,不能形成一个螺旋圈 ,因而不能呈色。当平均长度为 2 0个葡萄糖基时呈红色 ,大于 6 0个葡萄糖基时呈蓝色 ,支链淀粉的分支长度只有 2 0~ 30个葡萄糖基 ,故与碘呈紫红色 ,…  相似文献   

19.
<正> 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两个实验都使用到碘液。那么,淀粉遇碘液是否都显蓝色呢?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我们发现,用买来的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液与碘液反应不显蓝色,而显棕红色!后来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我们用同一包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  相似文献   

20.
向碘的淀粉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蓝色会褪去吗?为了验证这一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3~4毫升淀粉溶液,滴入2~3滴碘水,并振荡,溶液变蓝,再加入约3毫升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呈无色.[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1毫升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加入3毫升淀粉溶液,充分振荡,静置,液体分层,上层呈蓝色,下层几乎为无色.以上实验事实充分说明:碘不能从淀粉溶液中被四氯化碳苹取出来,相反,淀粉溶液却能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把碘“夺取”出来.因此,长期以来被许多人所承认的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