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来的,规定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现在新的课程目标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闫子刚 《甘肃教育》2008,(21):38-39
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在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来的,规定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新的课程目标则是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教学目标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大纲更多地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规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少了主动性,多了依赖性,同时也缺乏学生对过程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赵禹 《教育教学论坛》2014,(38):163-164
教学生学在中小学提倡的比较多,而在高校中对其关注不够。但是,在高校中教学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教学生学是教学的根本职责。高校中,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教师也有对教与学运用不合理、对学生学习指导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对"教学生学"加以重视来解决。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生学",认识到应该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强调教学生学、应该如何教学生学。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教育倡导以学论教。教学中,教师要把真正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因而,课堂教学不是看教师"表演"得多精彩、如何"教",而是看学生如何"学""、学"得怎么样。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一、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需要,以需要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6.
正近几年,目标导学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越来越热门,甚至有流行推广之势。但在中职学校,教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灵活导学,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以及课堂怎么达标等问题,还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当以目标定导学,以活动促达标。教师要先确定学生要学什么,再确定怎么学;目标确定后,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促成目标的达成。一、以学生为基本,确定导学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明确教学目标非常重要但就中职语文课而言,大部分教师在定教学目标时主要是明确教什么,对于学生要学什么,并没有突出体现。就教师而言,一节课要达成"教"的目标,固然是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结果。但是,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才是最重要、最根本、最终的教学目的。现在不少教师把课堂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改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是有  相似文献   

7.
教学包含了"教"和"学"两个基本要素,"教"为"学"而存在,"教"为"学"而服务,但在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关注教师如何教,对学生如何学却不够重视。提倡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参与合作,在教师指导下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获得体验,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课堂教学结构的划分有许多种类,如果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来划分,课堂教学结构在形式上就变得很简单,包括导入过程,学习过程,检验学习效果过程。这种划分是站在学生学习这个角度,因此这种教学结构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是否学到手”三个同题展开,至于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闻题,则是处于服从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给中学化学教学指出了"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为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确定了尺度。教学大纲对学生而言,那就是"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为学生学好化学确定了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本质就是,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如何学得更好.教师想教什么,要怎样教,归根结底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是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建构起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活动.下面我就以《和田的维吾尔》一课为例,从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关注学生学的活动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以学定教"就是学生先学,教师再教.教师如何教、教什么都取决于学生的"学".再在教师教的基础上,学生深化学习,真正达到"不学不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生的素养或者成绩是"学会"的证据,而不是教了、学了的必然结果。因此,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去关注"学会了没""学会了多少",而不是仅仅关注"教了没"或"学了没"。基于证据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习如何上课,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学会评价,如何收集评价证据去设计教学、改进教学,这样的复习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建构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下面就以《天鹅的故事》一课为例,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关注学生学的活动的角度来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王茂 《教育》2015,(8):67
在前往上海进行短期培训期间,笔者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听过特级教师赵才欣的讲座《课堂改进与有效教学——谈教师新课程执行力》。在谈到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方面,赵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的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学生生命成长奠基",那语文教学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就成为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向。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教师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8):71-72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此同时,也对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正是说明了其的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寻找适合学生并且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阐述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教学的优势以及如何建立健全小学数学高年级"精教活学,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等三方面的内容,对"精教活学,自主课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计洪艳 《黑河教育》2014,(11):26-26
正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体现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三部九步"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课前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设计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呢?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对哪部分内容容易产生理解的分歧或独特的见解,该如何应对等等。  相似文献   

17.
秦丽 《陕西教育》2008,(3):27-2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更强调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这个主体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已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并成为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一、怎么理解"先学后教""先学后教"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中的"学"是学生自学的意思,但不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性的自学,它是指学生会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目标的自学。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高效学习。先学后教中的"教"和我们以往传统课程中的教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教学中的"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授和讲解;先学后教中的"教"更确切地说是点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不会直接告诉你"教什么和学什么"的内容。通过教材教师能够"教什么",学生能够"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需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教材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这些问题关系着语文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对话以教材为载体展开,在教学对话生成  相似文献   

20.
<正>安丘市实验小学为引领教师确立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教师思考,达到课程标准、教与学、评价目标三者的高度一致性,全面实现教学由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向关注"学生学什么"和"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转变。紧紧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展开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力争打造出一批有推广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