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教育的主题: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需要的满足,更多地取决于对幸福的感受能力。幸福教育的主题是帮助人们掌握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心理策略,使人们在确定的环境中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也存在着职业人才幸福感不高、职业认同淡漠等问题。培养职业人才幸福感对于提升工作绩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试着从职业教育过程设计、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幸福感受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职业人才幸福感培养进行有益的教育探索。  相似文献   

3.
幸福教育培养人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视角,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高校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体验式活动、创设积极的校园环境等策略对大学生开展幸福教育可以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4.
快乐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生幸福不能仅仅与财富联系在一起,社会群体的幸福感来自一种快乐的心理感受.而当我们沿着快乐经济学的视角去思考幸福教育问题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的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具有感知幸福、获取幸福、创造睾福的能力.因此教育必须努力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幸福;让教师学会实践幸福.  相似文献   

5.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作为社会转型高峰下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逐渐爆发出严重的幸福感危机,正因如此,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已刻不容缓,通过幸福感教育以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幸福、感受幸福,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是整个社会幸福程度的重要表征之一。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孕育生命情感、开展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教育词典之中的固有之意。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幸福与教育的分离。教育理应关涉学习者的幸福,成为既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又能够培养学习者判断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幸福教育。从而带给人以即时与延迟、世俗与形上、外显与内隐相统一的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与幸福感培养有着内在联系,而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学校在德育中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对儿童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儿童发现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促其成为能够感知幸福并创造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与幸福感培养有着内在联系,而儿童作为社会的未来,学校在德育中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幸福感培养.在道德教育中对儿童进行幸福感教育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培养儿童发现幸福、体验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从而促其成为能够感知幸福并创造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0.
幸福感与现代心理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人生意义实现和体味时的积极的心理感受,具有终极性、动力性,意义性等特征。幸福能为整个人生抹上一层意义。拥有幸福就拥有了生命的意义。幸福总是在牵引着人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幸福的本意在于创造幸福感”,幸福感以及幸福教育,正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凸现为现代心理教育中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教育的根本旨趣和最高追求。高职教育应克服功利性、工具性的弊端,实施幸福教育,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让教育过程成为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体验教育的幸福的过程,提高师生幸福感,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2.
幸福教育是以增强幸福感受,提升创造和获取幸福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和塑造既能创造幸福、又能感受幸福积极人格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幸福教育,已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新取向,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格培养和积极人格塑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2015,(2):4-5
<正>幸福教育是一种理念、信仰,更是一种实践和追求,在追寻中感受和获得幸福,在幸福的状态中快乐地生活和成长。、幸福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努力践行幸福教育,让参与教育过程的学生和教师都感受幸福,并获得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的学生:不仅给予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还要成全每一个孩子一生的幸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又关注学生终生的幸福,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生成幸福能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待遇,在此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彼人眼中或许会深感痛苦,充满沮丧。不同的幸福感和幸福观都取决于不同人的生活态度,生活价值观和心境心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是个前提。只有教师沉浸于其中才能真正的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幸福,关乎人的生存状态,更关乎人的生存质量。通过教育培育学生的幸福感,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幸福、生成幸福,培养享受幸福的人,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家园。莘县实小从以趣导学、养成教育、人文素养培养以及艺体活动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构建了一个以幸福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幸福生活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幸福生活观视域下从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五个维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幸福、学会感受幸福、真正拥有幸福和乐于传递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周庆锋 《小学教学研究》2010,(12):118-119,121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创造幸福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感受幸福、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展幸福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追求幸福的人生是人的本质需要,而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成就一生的事业奠定学问的根基,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人的一生幸福奠定成长的根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和培养创建幸福的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是新优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重要任务。首先,培养幸福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起点。幸福感是什么?幸福感是个体根据内化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的生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而产生的一种稳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幸福感包括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人一生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主体是人,当然不能离开以人的幸福为目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教育强制、学校教育功利化和学生个性价值缺失等原因,学生的幸福感不断降低甚至缺失。所以必须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家庭教育、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和提升能力的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孕育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