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受封之地。为谋求发展,他深谋远虑逐渐吞并周边多个小国。后其子武公助平王东迁,占领了虢、郐二国的十邑之地,定都在桓公经营的郑父之丘,即今新郑市所在地。50年后,郑国“初霸中原”,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争霸战”。  相似文献   

2.
文学视窗     
"春秋"、"战国"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在小学五年级课本上,载明春秋时期是自公元前七二二年开始至公元前四八一年止的二四二年,战国时代是自公元前四○三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止的一百八十多年,那麽春秋止的公元前四八一年至公元前四○三年(战国开始)中间七十八年将叫什么时代呢?为什么不连接呢?同时课本所说的春秋战国时代与许立群著的“中国史话”中所载的战国时代开始为公元前四五三年(即周贞定王十六年)又相矛盾了,到底是谁对呢!(福建永春锦斗中心小学徐其勋)答:“春秋”时代这个名辞,是由孔子“春秋”一书得名的。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春秋”一书,始於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终於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一般人称此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这就是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所载春秋时期起迄的根据。“战国”这个名辞,或以为源於刘向所编“战国策”一书;但“战国策”中载苏代说燕王噲云:“凡天下之战国七”。可见当时已有“战国”这个名辞。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冢列为诸侯为起端,最早记载见於“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4.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教科书在叙述秦统一过程时,写道:“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君,周王朝统治的最后象征被消灭”。有的同学会发问,西周不是在公元前771年被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灭亡了吗?这时怎么又出现了个西周君呢?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同时,  相似文献   

6.
从公元前七七○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到公元前四七五年,史称为“春秋时期”,这是由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7.
东、南、西、北是方位词.这四个字又有一些特定的词义.论其掌故,颇为有趣.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晋国有利(因郑国与晋国毗邻),对秦国反而有害.劝说秦国留下郑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国让郑国作为东道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一旦资粮缺乏,郑国就能及时供给——秦国国君顿时省悟,遂听从了烛之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20,(4):37-44
清华简中与郑国有关的史料表明,西周晚期郑国的东迁是郑桓公带领族人经过艰苦奋战逐步实现的。郑桓公带领族人东迁的路线很有可能和昭王伐楚荆的路线相同。桓公从宗周出发,先至汉水,在到达中原地区的"棫林"之后,从南向北进攻,战于鱼齿山,获得汝水北岸的泛城,新郑与许昌之间的訾地,又奇袭了溱洧之间的区域,攻克了郐国。应国旧地鲁山、襄城、郏县、北部的禹城、长葛、新郑、管县等地先后为郑所有。郑桓公时,西周应国的大部分领土和郐国旧地,都成为郑之国土。郑桓公以郑父之丘(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为都,开启了郑国的基业。郑国在春秋早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9.
关于卜偃     
《殽之战》开头记述:“(僖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堰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标点据《春秋左传集解》,下同、)结果不到半年,晋国打了偷袭郑国的秦军的埋伏,取得了殽之战的大胜。  相似文献   

10.
筚路蓝缕b#l&-l1n l)【释义】筚路:指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伐木开山)。形容创业的艰辛。【小手提示】不宜写作“荜路蓝缕”。“筚”易误作“毕”。【出处】典出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成语故事】春秋时,郑国地处晋楚两大国之间。公元前59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庄王亲自统率三军,再加上左广、右广的精兵,声势十分浩大。楚军包围郑国三个多月,终于攻破了郑国的都城。郑襄公只得屈服求和。晋国得到楚国入侵郑国的消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郑,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使它归附晋国。可是晋军还…  相似文献   

11.
“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伯克段于鄢”究竟是怎样的一桩历史公案?受公羊传统的影响,郑庄公处心积虑谋杀弟弟,几乎成了普遍接受的看法。然而,历史事实究竟如何呢?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当时的政治形势,或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庄公即位后,母亲武姜要他把制封给弟弟共叔段。制与虎牢,统言可视为一地,分言则为相邻两城,据险共同构成郑国与周王室的交通要塞。考虑制的重要战略地位,郑庄公拒绝了,但把京封给了共叔段。京虽大城,却非险要,且受制于包括制和国都在内的三座重要城市。共叔段倚仗武姜的支持和京的强大,先收边邑,后北据廪延,南控鄢地,意图夹击郑都。经过二十多年的扩张,控制了便于与卫国联络的黄河渡口延津,以及南部重镇鄢地,几乎占有郑国一半的领土,与庄公势成水火,给郑国公室造成严重威胁。庄公凭借地理优势和民的支持,打败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往卫国,途经庄公控制区域,未遇阻拦。这说明,庄公无意杀弟,所谓杀弟之说实为臆断。  相似文献   

12.
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建立、巩固西周政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之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深受群众爱戴。百姓赋《甘棠》之诗,敬其人而爱其树。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做“甘棠遗爱”。  相似文献   

13.
周武帝在杀死宇文护前后,逐渐笼络了一批亲信人物聚集在他身边,这些亲信人物由于没有战功,在北周的军人社会中很难得到认可,因此武帝上台后尽量给亲信人物以获得军功的机会。在此期间,武帝的亲信同周宣帝及其亲信之间发生了严重矛盾,从而致使宣帝上台后对武帝亲信人物进行肃清,严重削弱了北周王朝的政治根基。消灭了武帝亲信集团的周宣帝的亲信们由于自身军事经验不足、威望不高等原因,在宣帝死后迅速倒向杨坚,直接导致了北周王朝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4.
皇帝这一称号是赢政的创造,它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由分裂到大一统的标志,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需要。皇帝借神和上帝的称号成为神权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产物,不仅与古代西方神化自己的君主不同,亦与仿自中国的日本天皇称号也不同,因为二者的环境和观念完全不同。赢政自称皇帝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五德终始论,而这一理论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可以说明秦取代周是天意,却也可以使其他有意角逐皇帝者藉此论证其取代秦亦是天意。  相似文献   

15.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16.
郑声名辨     
认知“郑声“概念是对其研究的起点,而正确区分“郑声“、“郑风“和“郑诗“又是理解“郑声“所指的关键。依据相关文献可知,“郑声“是孔子对一种非雅音乐的贬称,“郑风“是周乐的一种,也就是通伦理之音,而“郑诗“则是《诗三百》文本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鹅湖之会“拉开了“和会朱陆“的帷幕.元代,吴澄“宗朱而崇陆“,在“和会朱陆“中有贬朱褒陆的倾向.徽州学者郑玉则比较客观公正地分析朱、陆之学各自的利弊,认为应汇两家之长,打破门户之见.郑玉“和会朱陆“的观点影响了当时及后代学者,为理学内部阵营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洛阳在中国古都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时期的成周城,即西周成周城和东周成周城。营建西周成周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迁居"殷顽民",镇戍东土。然而由于王子朝发动叛乱,周敬王在晋国的支持和帮助下扩建新都,即东周成周城。其地望在今汉魏洛阳故城一带。  相似文献   

19.
"郑声"是商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其原初意义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的民间音乐;后范围扩大指产生于春秋时以郑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此后"郑卫之音""郑音"皆为"郑声"的进一步演变。"郑声"内容丰富多彩、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急促多变、表演男女错杂、演奏乐器丰富,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需求而备受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