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古代于阗(今和田)是西域著名的佛国之一。就现今新疆地域而言,于阗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于阗佛教对于于阗本土文明的发展,佛教文化的东传,以及维系于阗与中原王朝的联系,都起过重要作用。自佛教传入于阗后直至11世纪这段于阗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内,于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不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因此,于阗佛教的兴衰史是于阗历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于阗佛教兴衰史即是公元11世纪以前于阗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于阗文化因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得到提升;由于频繁的丝绸之路贸易,于阗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之地;佛教的传入,使于阗绿洲居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发生了巨大嬗变.这个时期是于阗文化的勃兴期.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期,于阗回归中原王朝怀抱之后,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在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唐代于阗的农牧水利和特色产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唐朝时期,于阗回归中原王朝怀抱之后,政治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在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唐代于阗的农牧水利和特色产业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6.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2):108-113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为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毗沙门和舍利弗决海,于阗由海子转成桑田;二是地乳王子和耶舍大臣建立于阗国的经过。  相似文献   

7.
《大唐西域记》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于阗的文化做了探讨,为我们了解唐中叶以前的于阗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从《大唐西域记》所记的瞿萨旦那入手,结合一些考古材料和壁画,从于阗的建国传说、佛教发展及佛教遗迹、关于于阗的三则传说故事三个方面重新对于阗文化做了考论,以求对于阗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于阗作为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在中外文化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为周边诸国政治势力所控制,但公元3世纪至10世纪期间仍与中原王朝在佛教美术上存在着密切的交流。文章考察了9-10世纪为沙州归义军政权统治时期于阗与归义军政权及中原王朝的交往情况。笔者主要梳理了前人对于阗国王供养人像、新样文殊和瑞像图的研究,并将其置于两地佛教思想交流和政治交往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发现这类图像既是两地文化互动过程的产物,同时作为一种推进力推动并巩固着于阗与归义军政权及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9.
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中,适应生产、生活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许多年节形成和成熟于汉唐时期,并传延至今。每个节目都有不同的饮食礼俗,集中反映了汉唐文化的内容和色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古时期于阗与敦煌两地都十分流行法华信仰。五代宋初时有不少于阗人在敦煌居留,在当地留下了关于法华信仰的一些遗存。  相似文献   

11.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太子"称号,所指既有于阗太子,也有曹氏太子。敦煌文书关于"太子"的记载中,部分有明确的"于阗太子"称号;部分我们根据文书中的人名、于阗"天子窟"、于阗使者、于阗僧人等信息,可以推断相关"太子"称号为于阗太子。受到于阗"太子"称号影响,归义军政权也称节度使的儿子为"太子"。敦煌文书中,曹元忠应该有三个儿子被称为"太子",曹延禄至少有两个儿子被称为"太子"。  相似文献   

12.
敦煌壁画中的于阗牛头山圣迹及瑞像从盛唐洞窟中开始出现,历中唐、晚唐、五代、宋各时期.它是当时敦煌和于阗两地问文化交流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唐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工艺美术是对汉代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汉唐时期及其他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探讨姓氏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发家于西晋时的武威阴氏,凭借武力知名于天下,五胡十六国时期更是频频亮相于政治文化舞台,在当时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追溯武威阴氏渊源,考证其历史人物及作为,总结其家族特征和社会影响,考述了两晋南北朝以及汉唐时期的武威阴氏。  相似文献   

16.
河洛地区的经济在汉唐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河洛地区险要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长期作为都城的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处于天下之中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发达的商业经济等因素。正是这些要素促成了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腾冲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留下了史前文化遗物,又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汉唐时期的名胜古迹、古墓古碑等遗存。通过对腾冲出土文物、现存古迹和史料有关记载的论述,考证“腾越当汉唐时早为内地”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8.
"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先祖在3000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哲学命题与思想观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哲学表达,并在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也得到具体反应。汉唐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空前繁荣,这些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影响并推动艺术的发展,艺术也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带来积极影响。汉唐舞蹈的风格特征、动律动态极具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思想。本文从诗经中的《桃夭》思想及汉唐舞《桃夭》的文化内涵、"中和思想"在汉唐舞《桃夭》中的体现两个方面集中研究,分析汉唐舞《桃夭》中体现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阗国王供养人画像等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中,文章首先简略交代此类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是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沙州与于阗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接着从图像学角度对该类图像进行了解读,分别探讨了于阗画像的宗教象征意义和邈真写真特性。最后又分别从供养人画像与洞窟窟主关系、洞窟新题材的出现及其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就此类画像在洞窟中的性质与意义表明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和考释了敦煌壁画中的于阗装饰佛瑞像.新发现海眼寺瑞像实际有两种,属于装饰佛的为海眼寺圣容像.首次对固城瑞像进行了系统考释,提出固城瑞像主要是过去诸佛之瑞像,在敦煌具有"背光中密布千佛(或鳞片)"特征的瑞像均为此种瑞像.于阗装饰佛瑞像在形象上受到了于阗国土装束的影响.莫高窟第98窟于阗国王李圣天像之服饰实际上是汉族帝王冕旒衮服与于阗王传统装束的混合形式.于阗装饰佛瑞像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于阗王、佛一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